各位好呀,欢迎来到扬才君的语文课。今天我们聊聊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作文素材绝对是很多学生非常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写作文时想不到好的素材,是因为自己储备量不够,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重心都放在了素材积累上。各种《万能素材》,《必考素材》,《必背素材》,一通乱看。
但是一定有同学会纳闷,怎么考试就那么巧,总是完美地避开我准备的素材?甚至于一个也不沾边,简直是“素材无用武之地”。
比如,我辛辛苦苦准备了诸如爱国类、青年成长类的,好多素材,他怎么就偏偏考个“追星”为主题的演讲稿,考了个以“少年感”为主题的一封信,天啊,我没准备到这两个关键词!完蛋,之前的努力又付之东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也!
说到这里,很多同学估计也猜到我的意思了,其实我们并不缺素材,不可能每次考试都恰恰是我们陌生的东西,是我们完全没准备过的,我们缺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对素材进行多角度解读,多角度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平时的思维训练。如果平时不善于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不注重培养多角度解读素材的能力,考试就会很被动,就会感觉什么素材都用不上。
反之,如果善于解读素材,灵活运用,就算手上只有几个素材,对于高考作文,也已经足够了。老话说,四两拨千斤,同意。
因此,昨天的作文复习,我就专门设计了一节发散思维课。重在引导学生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素材是要储备的,但更要消化,要学会多角度发散,这样才能把素材记牢,并且会灵活运用。
其实这个工作早就应该做了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思维发散的第一种方法是,善于围绕主题/话题,把自己课内课外的,考过的,积累过的素材(包括事例和名言)全部联系起来。
比如“青年成长”的主题,我们就可以把考过的北大考古女生钟芳蓉,“追星”作文题里李兰娟院士的叮嘱,四省联考的“少年感”作文,课内的《游褒禅山记》,课外的《少年中国说》。甚至还可以把我们在做文言文试题时碰到过的人物,做论述类文本时碰到过的好的观点...…
多做点这样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写作时思路就会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灵活。好比一把刀,如果长久不磨,一定会钝,反之则越来越锋利。
思维发散的第二种方法是,定好一个人物,对人物进行多角度解读(如果不懂哪些角度,就拿我们之前考过那些作文题,看看怎么把这个人物用上,也是可以的)。
比如,我课上给大家定的人物,就是之前官媒报道过的张桂梅校长。在简单地介绍了她的事迹后,要求大家进行思维发散,看看我们考过的那些作文题可以用,还有哪些没考过的作文题也可以用?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张桂梅校长的素材,可以适用于很多主题,比如:
“追星”主题,“躬身入局”主题,“少年感”主题(无论是第一层有知而无畏,还是第三层面对挫折不放弃,都可以),甚至是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邀请同学参观某处红色景点的作文题,在我看来,也是可以用到的。
本来昨天晚上打算收同学们的思维导图上来,拍照共享的,但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放假,就只能暂停了,青山不改,留待以后吧。
总而言之,平时多做点这样的思维发散训练,一则可以对素材更加熟悉,二则可以打开思路,在考试时,无论碰到什么作文题,都有素材可用,会用。
最后,附上一份网络大神的课本素材总结,有需要的同仁或者同学,可以找我下载。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啦,今天的干货分享就到此,我们下次再见啦!
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