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一的时候上思想政治课,我们老师说价值决定价格,那个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的,不管啥产品还是某人能拿多少薪水,取决于产品的价值以及人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然而升级一下想法,还有比“价值”更重要的一个决定价格的因素,你猜是啥?
“物以稀为贵”耳熟能详吧,反正我从小听到大,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则为“需求”,需求决定价格。仔细想一想,难道不是么?人们越需要ta,而ta又越稀缺,那么ta价格不就越高么?
而人作为一种一不小心就忘了“什么最重要?”的动物。
比如对于写作来说“写”最重要,而一直不肯动笔的人却总是思来想去,最后干脆不写了。之前总以为要有灵感才写作,其实是在实践写作的过程中产生灵感。所以每当自己想太多还没践行的时候,马上启动元认知能力提醒自己“特么的想那么多干嘛,直接开始写不就得了”。
比如对于健身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动起来,那就开始跑步,开始打球,开始游泳等,反正就是别老是让自己坐着不动就好了,所以这几天身体不适休息好了,明天早上继续跑步。
比如对于英语来说最重要的是用英语,所以最近直接“用英语”分析一篇kaggle上的通过分析泰坦尼克号数据预测幸存者的文章,宝宝好多都看不懂,难道就不看了么?不像我风格,于是就直接用英语,不熟悉的单词语句直接谷歌上了,而且因为要闯关,必须把这个英文文章看懂,有时候没得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能否拿到高工资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ta是否在最被需要的岗位做最被需要的工作,比如亿万富豪李笑来老师曾经在北京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发现新东方最缺好的写作老师,如果他能教好写作,将会成为所有老师中最被需要的,于是就把TOFEL写作考试题库中的185篇文章都写了范文,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成长飞快,于是当别的老师要去抢课的时候,新东方总是想尽量给他排满课。
有时候听人抱怨上班一天到晚特别累,工资还少得可怜。感觉这个和自己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啊,“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从来没有感动过”,那有木有想过自己做的工作是最被需要的么?很无情的一个事实是:你做的工作可能并不是那么被需要,或者随时都有可能被替代。解法:做一个无可替代的人,做一份无可替代的工作,说白的就是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做一份被需要的工作。
对于可能像我这样还没工作的人,则需要“活在未来”,经常思考:未来需要什么?这件事以后有多少人需要它?我做这件事为别人提供多少价值?
个人的思考是未来需要编程技能,因为需要与AI共存;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技能;世界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想踏入更广阔的世界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英语技能;打造个人品牌想在互联网时代留下个什么痕迹需要写作技能,暂时想到的就是这些,那接下来主要就是践行了。
那么我身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我的家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老板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同事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合伙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投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2.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需求的人吗?
3.如果我能,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4.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5.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这个需求吗?
其实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能力的锻炼,经常思考身边重要的人最需要什么?
又联想到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方法论可以为做一个被需要的人足矣。因为当一个人被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和人,和社会,甚至大一点和世界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结能力越强,其实幸福感也越强,难道不是么?
想想自己为啥一口气就持续写了两个多月的文章了,其实有时候写文章会让我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比如当收到读者反馈说看了文章受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文字与ta产生了联系,能对ta产生好的影响,我就感觉非常的开心,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之一,怎么能让我停得下来呢?
所以接下来继续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用的人,继续践行写出对读者有用的文字,继续思考对身边最重要的人来说他们最需要什么,进而自己要努力做一个被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