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偶然间听到学生私下商量订外卖,买两碗面,因为没有钱,和老板娘商量能不能先送来,等下周一从家回来,就把钱带来,听结果老板娘同意了。
不由的使我想起3年前教过的三个学生,在九年级的时候,一起在校外小卖店赊账达到2000多元。他们三个家庭都不是很富裕,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爷爷奶奶管不了,只能事事听孩子的。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回家撒谎,说学校交各种费用,从中拿钱,还账。但是好景不长,事情败露了,赊账的事情也随之显露出来。
这样就发生了纠纷:小卖店认为孩子已经把东西赊走了,能用的学习用品都用了,各种零食已经吃进肚了,就应该还钱,天经地义;父母认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商家为了挣钱,就赊账给孩子,是不对的。而且,孩子已经赊很多了,显然无偿还能力,还赊账给孩子,不就是为了挣钱吗?这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家长不愿意给孩子们还这笔账。
最后,商家和家长们经过沟通,协商,家长们偿还了大部分的合理的债务,自此赊账事件告一段落。
由此我想到学生赊账,到底谁买单?
我想应该视情况而定。
一,家长买单
如果小卖店店主主动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并说明了情况,征得家长同意,小卖店店主可以给学生赊账,这属于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家长也肯定会给孩子买单的。
二,店家承担
如果店家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就随意允许学生赊欠购买一些食品,玩具等大额物品,甚至让孩子的消费超出认知能力范围之外的行为,这很明显是不合理的,甚至有诱骗的嫌疑,店主需要承担民事欺诈责任的。家长可以不认可此债务,不给予结算,由店主承担。
三,双方协商
如果孩子赊账购买了一些文具,生活用品等,可以自己认知处理消费的项目,既然孩子承认与消费了,家长就应该与店主结算。如果数额较大,可以协商结清金额。事后,家长应告知孩子此种消费行为的责任与后果,让孩子初步认识到量力而行的正确消费观念。当孩子发生赊账消费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和孩子做好沟通教育,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所以,我认为,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引导孩子不能私自去小卖店赊账购物。
家长给孩子零用钱,也要协助孩子做计划,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让孩子养成有计划的消费习惯。
家长要和教师常保持联系,了解需要购买的学习用品和适当的书籍,避免孩子打着学校买学习用品的“旗号”拿钱乱花。
学校也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宣传正常消费观与诚实守信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教孩子认识金钱的价值,懂得管理金钱,懂得合理规划。
希望学生们不在出现这种赊账的现象,希望学生们都有正确的金钱观,合理的消费观,有责任和担当,诚实守信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