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葫芦,希韩大正,明代笑话集《捧腹编》038《夷坚志篇》笑话二则

《夷坚志》为南宋洪迈编著,浩瀚繁杂,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大成之作。《捧腹编》录其二十则。

第一则《赵葫芦》(见于《夷坚志甲》丙卷四)

宗室公衡居秀州,性质和易,善与人款曲。但天资滑稽,遇可启颜一笑,衡口辄发。里间亲戚,以至倡优伶伦无所不狎侮,见之者无敢不敬畏。

评注:倡优伶伦,指卖艺为生者。狎侮,即取笑,调戏,轻慢之意。公衡这个人喜欢取笑别人,弄得周围的人敢怒不敢言,主要是说不过他。

因寡发俗目之为赵葫芦,遂为好事者作小词咏之曰:“家门希差,养得一枚依样画。百事无能,只去篱边缠倒藤。几回水上,轧捺不翻真个强。无处容他,只好炎天晒作巴。”

读者无不绝倒,盖亦以谑受报也。

评注:俗目之,即俗称为,目在这里是名目之意,名词作动词。希差,即稀奇古怪。

公衡头秃,别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赵葫芦”,好事者还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嘲讽他,众人笑的是人仰马翻,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还是古人会玩,为了骂人还要专门做一手打油诗。

家门希差,养得一枚依样画。(嘲讽其损人为乐,家教不行,长相如秃瓢。)
百事无能,只去篱边缠倒藤。(嘲讽其游手好闲,身无长处,不做正事。)
几回水上,轧捺不翻真个强。(过渡句,给整首词添了几分滑稽意味)
无处容他,只好炎天晒作巴。(嘲讽其没人缘,至于晒作巴,大概是处理葫芦的一种方式)

第二则《希韩大正》(见于《夷坚志甲》丙卷八)

梁起道知虔州,有王宗愈者由大理丞出知雩都县。初到诣郡,参谒既毕,当趋下循廊而出。梁以其方为朝士且与之有旧,留使升车。王辞避不敢,梁呼其字曰:“希韩不须如此。”

言之再三,客将谓其为官称,即传声曰:“请希韩上轿。”,客主皆解颐。梁虽赋性严毅,而察其愚野,不之问。

评注:两则宋代官场逸事,都是因称呼闹出来的笑话。

王宗愈被贬为知县,成了昔日好友的下属,不用说,当时其心中定是五味杂陈。梁起道为好友送行时表达此时两人之间不用守那么生分的规矩。

随着标准中国式客套的进展,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试图说服对方,此时梁起道手底下的一位客将(泛指书吏衙役)高呼“请希韩上轿”,显然他听到自家大人称呼对方为希韩,便认为希韩是对方的官职,虽然闹了笑话,也算缓解了梁王两人此时的尴尬。

李正之提点坑冶,巡历广西,过长沙,郡僚具迎牍称曰“提点大正”,盖不知其名,而亦误以为官称若寺正之类者。

(李怒,移文潭府治诸曹书吏。时张钦夫居于潭,其缄亦如是,府主刘共甫笑曰:“他人容或不晓,君何为尔?”张愧笑。及李至,引咎谢不敏焉。)

评注:括号内的文字《捧腹编》收录。

李正之巡视各地冶炼矿所,到了长沙,当地官僚送来的问候贴里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这个官虽然称不上是封疆大吏,能掌管东南九路一部分财政之事,也算是地方大员。长沙地方官态度极其敷衍,属实是太瞧不起人,李正之难免发火。

至于张栻张钦夫,人家老爹做过宰相,自己也是大儒,只是利益不相关又不熟,随便送个问候贴就过去了,出了这么一档子事,也算是无妄之灾。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九日,午后,连殳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