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对特定人群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我们乖乖地把金钱捧上。
即使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利用到我们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我们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用提升影响力的六大秘籍,一一给我们破解了难题。看了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间,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
秘籍之一: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的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
互惠的核心就是给予,索取,再索取。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超市是赠送免费样品的绝佳场合,消费者经常在那儿得到某种产品的少量试用装。服务人员总是微笑着递上样品,好多人都觉得只是还回牙签或杯子就走开太过分了。于是,他们购买了一些产品,哪怕并不是十分喜欢。
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理应用起来。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释放了出来,十足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
秘籍之二:承诺和一致原理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就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为什么有些大公司,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须购买该公司的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奖?
其实征文比赛的目的是让尽量多的人写下对一种产品的表白,为了得到吸引人的奖品,参与者自愿写文章,尽管获胜的概率很小,他们知道要想文章胜出就必须赞美相关的产品。随着而来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人以书面形式证明了,该产品具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在文字的神奇推动之下,他们真正相信了自己写下的东西,从而为产品做了有影响力的广告。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它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秘籍之三: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很明显,身为受害者,除了提醒旁观者,我们需要紧急救助之外,我们还必须多做点什么,我们要消除他们的不确定性,告诉他们怎样提供救助,谁该提供救助,什么样的方法才有效才可靠?我们可以说:“那位穿黑衣服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
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我们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我们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秘籍之四: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为什么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会能让每天的销售额超过250万美元?因为这家公司让客户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从朋友手里买东西。这样一来友谊的吸引力,温馨感,安全感和义务感全部被带到了销售环境当中,社会纽带的影响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
秘籍之五:权威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的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在没有真正权威的情况下,有几种象征权威的符号,能十分有效的触发我们的顺从态度。
比如说,骗子大多喜欢给自己冠上各种头衔,打扮成权威人士,带相关的身份标志。他们明白一旦如此包装自己,对方顺从的概率就会立刻大大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行骗高手们总是把换装作为一种行骗手段?因为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秘籍之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稀缺原理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种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的动力。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我们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的逆反心理,个性意识萌芽是青春期的特点。
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萌芽意味着走出儿童的角色,摆脱与此角色相伴的家长控制,迈向成人一角,获得随之而来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这时候对青少年施加父母的权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要是企图控制他们,青少年不是阳奉阴违,就是公然对抗。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做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的使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
每个原因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的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但现实中大量的极易伪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们借此引诱我们做出机械的反应并从中获利,我们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