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以为自己是种子,被这季风吹来吹去,但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种子,我就是连着根的植物,至于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我看不到我自己,那得问其他的植物,至于我为什么一直在换地方,因为我以为我扎在泥土里,但其实我扎在了流沙中。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的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流沙说,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够积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时候,只是一个装饰品。
我说,我会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说,那你就淹死了。
我说,让我试试吧。
流沙说,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头看看,多少像你这样的植物,都是依附着我们。
我说,有种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点,让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们这样生活着。
流沙说,你怎么能反抗我。我要吞没你。
我说,那我就让西风带走我。
于是我毅然往上一挣扎,其实也没有费力。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操,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总是习惯于在每部小说里找到我所认知的书魂,或许作者也是这样认为,或许不是。但这不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需要的本就不是这本书作者的初始意愿,而是读者所希望看到的和所认知的,这便够了。
我不知道你们会怎样看待这段介于童话和文字之间的独白与这部小说之间的联系。游离之外还是密切相关?它所给我的感觉是都是假的,和这部小说一样,不停地叙述过去和现在交接的记忆,从撒了第一个谎开始,他就需要不停地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去弥补之前的漏洞。说假话是为了能够毫无芥蒂的说出真话、付出真心而不用担心由此给别人带来的负担。既使被利用了也不会有过多的难过,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抱过希望,没有希望又何来的绝望?
一个驾驶员与一个妓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一次庸俗而时常上演在我们并不知道的身边的住宿与嫖妓情节,而相识。发生一段对话,在建立在众多谎言基础上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妓女娜娜(或者说姗姗、田芳、黄晓娜)怀了孕,她想通过从事这类行业来挣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并让她远离这类生活。然而现实并没有给她这机会,在她赚了将近两万可以脱身的钱时,警察总能如约逮捕她,本着高高在上怜悯而又瞧不起的原则,打着各类政策作掩护,冠冕堂皇的没收他们所认为肮脏的她的血汗钱。然后在骄傲着一脚将她踢回火坑。或许是一个人的路途太寂寞,或许是该死的同情心作祟。驾驶员在本可以找到自己的车继续踏上接远方朋友的行程情况下,鬼使神差的又回到了监狱旁边并接走了娜娜。然后,清醒后又后悔了想丢下娜娜,恰巧娜娜也想骗钱离开他,谎话在这里便打开了话匣子,一发不可收拾。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同样被这个世界刁难而又坚强的活下去的人,他们抱着虚无缥缈的希望,他们互相诉说着与对方毫无关系也无利害关系的经历、感受,他们肆无忌惮的说着真话或者谎言,他们只为了求得心理的某种平衡而不知疲倦的挣扎着。
“娜娜”有很多名字,姗姗、田芳、黄晓娜等等,作者韩寒最终也没有写上她到底叫啥名字。这并不重要,她只是这个世界挣扎在这个行业的水深火热中的每一个人的剪影。她们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将之认定为她们活着的唯一技能,从此刻上黑暗的影子,洗刷不掉脱身不掉,究其原因,既来之于她们自己,也来自于这个社会。生存的惰性、心理的烙印、行为的束缚、社会对这个职业的需求、法律制度对这类职业的残酷。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一系列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串接在一起,似乎又变得合理起来了。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嫖妓被捉,居然出现因为摄影师没有开摄像头而要求重拍的荒谬镜头、前女友居然将其为出名归咎于的其与导演不雅视频未被他曝光、“娜娜”居然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朝鲜接受“最好的”外国教育、医生是嫖客也是骗子、他选择了迎风倾倒朋友的骨灰、一个个老人接二连三的倒在他的车前讹钱而他毫无抵抗的选择了接受!
作者韩寒尽情的讽刺着这个社会,通过夸大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他将这个社会鲜为人知的一面血淋漓地剖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嘻哈无所谓的语调控诉着他对这个社会的无奈。
既然这本就是一个充斥着谎言与虚伪的社会,那么真话与假话又有什么区别。与其让已预知的真相所难受痛苦,不如自欺欺人的活下去。就像“我”所明知自己的朋友要被处死,“我”此次迎接只能接回他的骨灰,却不停地回忆着我和他的从前,幻想着再见面的彼此安好的场面。就像“娜娜”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生病却又幻想着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抚养大、成为一个干净而健康的人。就像“娜娜”明白自己的嫖客是不可能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负责,自己所喜欢的所崇拜的人也不会和自己再见,而宁愿推到最后一刻拨通电话。至少,让自己活着有个理由、让自己的行动有个说明。
记得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 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
这似乎使快结尾处的, “我”将“我”朋友的骨灰迎风倾倒,吹在自己身上的行为变得可以理解了。文中的“我”是懦弱的,从始至终沉浸在他人故事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里。
“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所以我选择了逃避,用一场看似有目的实则没目的的路途进行逃避。逃避我所不想面对的事与人,如童年中勇猛而又仇恨的10号,如初恋的蓝色裙子的女孩,如饱读诗书无所不能的邻居家的丁丁哥哥。那些故事后的真相,那些人物背后的象征。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不代表这个世界想和我谈。我们想去改变现在的格局,又缺少去打破、去革新、去控诉的勇气与能力。
“车阵往前挪动了一点点,后面也已经堆满了车,掉头的希望彻底毁灭,我们只能随着大流往前蠕动,等待着一出别人的惨剧。在这过程中,还有—些卡车开锅了,说明想看别人悲剧,自己还要过硬,否则自己就成了一场悲剧中的小悲剧。”书中这些细枝末节,总是有意无意的揭露着社会某些为人所不齿又每天上演的情景。每个人都麻木地看着这个社会,目击着生活中的惨剧,殊不知,风水轮流转,自身也许就是哪场悲剧中的小悲剧、大悲剧。冷漠、麻木与残酷。
书中的各种对话,正是作者内心的呐喊与独白。
“我说,‘我坚信邪恶不能压倒正义’。
他抿了一小口,说,‘嗯,但是他们可以定义正义和邪恶。’”
“做自己,多土的词.想生存下去,谁不都得察言观色,然后表演一番。”
“老子再也不率先掏心挖肺了,每次都发现自己都醉了,人家瓶都还没打开呢。“
由于作者韩寒的成长经历颇为特殊。所以,在对待现存的很多现象和体制,韩寒总是保持着冷静、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他的叛逆行为,是他对他周围存在的事物的批判态度,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常人所看不出来的或在见怪不怪的地方当中看出不合理或悖谬。所以,韩寒在书中肆意地说出他自己的心底话,他面对自己看不惯的有违合理的事物总是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然后用貌似奉承肯定的语调和词眼来大加讨伐,他的话不仅有着鲜明的争辩气息,而且很有力量,逻辑清楚,条理明晰,内容翔实,令人心服口服。
揭露社会黑暗一面固然好,但,同时,书中一味的消极与嘲讽却是我所不赞同的。阳光与黑暗相对应,在长的黑夜也会被第一缕阳光所刺穿。活着,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压抑与颓废。有很多路,那些为人所唾弃的,你依旧拥有不选与反抗的权力,何必活在他人故事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