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月去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的她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究其原因,除吃苦耐劳、教有方法外,与她扎实的钢琴功底是分不开的。
女儿4岁半开始学琴,运气好得很,师从北京舞蹈学院的杨军老师,杨老师是专业的钢琴老师,琴弹得好,教得更好,对学生要求也高。因此,女儿的学琴过程不仅没走任何弯路,而且是在快乐中一天天进步。
当然回想女儿的学琴之路,她的进步也离不开我们家长的辛勤付出,偶尔还要斗智,呵呵,不过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风雨无阻陪学
决定让女儿学钢琴其实并不是因为女儿天生对钢琴感兴趣,记得当时我问她愿不愿意学钢琴时,她很干脆地回答说想学画画,但因为她爸搞音乐,家里买了钢琴,而且女儿的手指等条件让我们觉得不学有点可惜。就这样听话的女儿在我们的陪伴下走上了漫漫学琴路。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雪花飘飘,要么是我,要么是孩子他爸,一定会放下手里的一切带孩子去上课,从未因这样那样的琐事耽搁过、迟到过,十几年的时间,不曾偷懒一次。我们的坚持让孩子明白了学琴也是求学,老师是神圣的,学生就应该风雨无阻按时到课;我们的陪伴让孩子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情,感受到了学琴之路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孤单前行;我们的守时让孩子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女儿守时的习惯也许就是得益于此)。
全神贯注听记
女儿学琴时还没有手机等数码设备,后来有了也没有现在的照相、摄像、录音等功能,能用上256M的mp3已经是很奢侈了。当时我买了纽曼的mp3将每节课的内容完整地录下来,一遍遍和孩子一起听,吃饭时,睡觉前,直到下节课前将其删除。老师上课时还要认真记好笔记,不能走神:课前检查作业时有什么问题,如何纠正;新课讲了哪些内容,某个音、某个小节、某条曲子应该怎么弹;作业是什么,如何去练习等等,都是记录的内容(笔记用的小本子一直保存着,现在翻开看看也很佩服当时的自己呢)。
事实上也只有将老师上课时的点点滴滴详细记录下来,才能帮助孩子提高效率,让孩子少走弯路。因为学琴不同于学文化课,孩子不可能边学边做笔记,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所以琴爸琴妈们既然送孩子学琴,就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光舍得投资是不行的。
忙里偷闲陪练
作为家长深知练琴是苦差事,上课一小时,练琴却要每天一小时甚至更多。尽管女儿小时候很听话、很懂事,但毕竟是个几岁的孩子,总有闹情绪不想练的时候。
初学琴时女儿一般午饭前练半小时,晚上睡觉前再练半小时。晚上的半小时通常没啥问题,动画片看完了,肚子吃饱了,作业也完成了,高高兴兴地练,我们也气定神闲地听,同时对照笔记及时纠错(所以陪孩子上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听记),提示注意事项。中午可就不一样了,孩子饿着小肚子,我要急着做午饭,可偏偏女儿会说这样的话:“妈妈,你不坐在这儿听,我就不给你练。”听听,多么充足的理由,多么可爱的威胁,再忙、再着急也不忍心拒绝啊!乖乖坐下,当个忠实的听众,一脸的虔诚,绝不敷衍。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超级粉丝一枚。5分钟后,这位小钢琴家便完全进入状态。“妈妈去做饭,不然咱们吃什么?妈妈不关厨房门,不开油烟机,继续听你练琴。”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重复,直至上三年级的某一天,女儿突然主动提出让我不用再陪她,说自己长大了,不能老让妈妈陪着,还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弹琴了。哦,女儿开始沉浸其中,享受琴声的快乐了。
揣摩心理迁移
女儿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和运动,那可是真喜欢。自己照着买来的画画书,打底稿、涂颜色,画个不停,一到假期更是成了必修课,每天一幅,乐此不彼,自觉得很(画本还存着)。我就琢磨如果女儿对学琴也有这样的兴趣就好了。
机会来了。那是二年级暑假,学校要办绘画班,女儿自己报了名,回家一说,我大力支持,马上买齐了所有工具,还特意买了36色的彩笔。但同时也提了一个条件,每天练琴2小时,女儿愉快地答应了,且坚持的很好。
四年级时,女儿入选校体队,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训练一小时,很明显与早上的练琴时间冲突了。可女儿坚持要去,并说出了她的计划和条件: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琴一个小时,6点钟去训练,但每天我得给她2块钱吃早饭。就这样我们达成了母女协议,而女儿这一坚持就是两年。这两年女儿忙并快乐着,不仅琴趣大增、琴艺大长,市运会也取得了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现在的女儿常说,她之所以有个好身体,做事有耐力和这两年的磨练分不开,得感谢体育张老师。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一句话,作为家长家有琴童就等于“自讨苦吃”。不要期望买一架好琴、交足了学费孩子就能学有所成,你得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爱好等去陪孩子一路前行,陪学,陪练,陪听,还要创设氛围,如买一些钢琴曲、小提琴曲等供孩子欣赏,鼓励孩子参加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比赛等。只要付出,或多或少、或迟或早终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