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 2019年1月1日-2019年1月6日,约4.5小时;
阅读书本:《通往奴役之路》;作者:【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译:王明毅、冯兴元等);1997年8月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P67页;
阅读目标:了解哈耶克其人及世界性声誉的由来,批判性阅读哈耶克思想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慢速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3小时,笔记1.5小时。
写在2019年读书笔记之前
之前三年的阅读搭建了自己新的知识框架(40岁之后的新框架),阅读书目以方法类的居多,眼下需要的却不是更多阅读方法,而是实践方法,这将是一个递渐的过程,希望能在不断的实践中进步。
今年的打算是多开启些深度阅读,不限定每周一书,只要求自己每周一篇笔记,一本书允许自己慢读、多思考,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观,2018年是一个大变之年,只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与更为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令自己更多一份从容,希望2019更加专注于内功的修练。
从零开始
因为不了解哈耶克思想,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前不打算随意评论,第一遍先求读懂。读完后会再写一篇整体阅读的读后感。也因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理论思想基础,愿意从零开始学习,故而读得慢一些。
通往奴役之路
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作者所指的通往奴役之路是指“走向计划经济之路,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作者所指的“计划”,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而不是指能促进竞争的有效、有益的计划。
指导思想的演变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和国家富裕之道。
1867年,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中央计划经济的社会试验的主要思想来源。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宏观政策。
1. 二战后近40年“凯恩斯革命”的经济繁荣
2. 常被用于经济萧条时
3. 但凯恩斯的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却指向短期
(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问题。)
哈耶克其人与其思想崛起的背景
其人:哈耶克,原籍奥地利,1938年加入英国国籍,他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是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崛起: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出现了严重的滞涨,福利国家政策实践和结果令人反感,在此背景下,哈耶克学说应运再起,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传播
1944年出版后,它捍卫的是古典自由主义
虽然在原版书的内页上写明:“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但因为书中尖锐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而备受左翼人士批判,多年来,哈耶克一直被视为右翼思想家。
1973年石油危机后,西方各国出现严重滞涨(经济增长下滑和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衰落,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应运再生,成为美国里根政府与英国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政府的执政和施政理念。
20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两大事件的巨大成功,恰似标志着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理念在全世界的凯旋,这两大事件分别是,苏联与东欧各国的转制,中国、越南等原计划经济大国改革的成功(犹其是这个事件)。
作者的担忧与写书的目的
目的:出于对时局经济政策的忧虑,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受战争机器的影响没有出来发声,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他难以将忧虑缄藏于心,他必须写这样一本政治性的书。
忧虑的来源:对时局经济政策的忧虑,来源于他在不同国家居住所获得的经验,他成年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奥地利度过的,奥地利民众的思想与德国民众的思想一脉相承,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德国法西斯思潮的根源与发展;他成年后的另一半时间是在美、英度过的,他感觉到这两国民众渴望理想生活与抱负及实现它们的路径,与德国当年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他发觉这些思潮推动的行为正向着计划经济这条路发展,并认为如果不认识到这一思想发展的危害,并立即反思、停止的话,在未来15-25年间,可能就会重蹈德国之复辙。
作者眼中的德国法西斯思潮发展的根源原因: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是那些良好希望和抱负导致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结果(即好的向往,因用错了方法,却导致了坏的结果)。
因为,希特勒体制的特点不仅是法西斯政权体制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而且它与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社会不相容。还因为,英国的思想认识混乱,它必然看不清目前意愿与未来恶劣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以他山之石,提前警醒目前思想发展的必由恶果。
作者认为,产生极权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因素之一。如果人们不去刨根问底地弄清德国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对可能的分析根源的回避,而简单粗暴地将根源盖上“德国是邪恶的”这样的大帽子,这种不敢正视的态度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他特别担忧社会精英们良好的愿望将创造出与其初心相反的结果。
整本书,作者都在反复地表达这种担忧,并对它进行详细地分析,希望警醒那些持良好愿望、却看不清思潮自由发展危险性的社会精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