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中的包容

Pablo Picasso • Woman with flower

想起一句不知道是谁说的话——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我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心态。有时会写一写书评,是逼着自己写的,写完是对书中的观点的一种归纳总结,并且倒是想看一看自己到底能从书中内容挖掘出多少东西。

毕竟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总是趋于懒惰。要想做成点事情,除非自己对某事感兴趣到不给做很难受的境地,否则逼一逼自己是必要的。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医生。就算不认识我的,通过我的朋友圈也能到一些医生日常生活的点滴。因为加我好友无需验证,而我的朋友圈又是全开放的,所以对我感兴趣的朋友很容易对我有所了解。这主要是想说明自己对他人是十分开放包容的。

同样的,包容也是我秉持的写作态度,但这种包容态度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包容,指的是不去讨好读者,不被当下的流量经济所挟持和左右。

当写作也要成为以经济为导向,那就好像给自己的思想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写作过程中考虑的应该是流水声、沙石影这些纯粹的东西,像是先于我的存在理所应当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而不要去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怎么看这水、这石,不会去理会在我心中留存的印象的品味是否高雅。

别人的流言蜚语纵然可怕,但最本质性的痛苦恐怕还是来自自己。愚昧无非是自己在自我折磨,可笑的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自我与非我的区别。

酒神狄奥尼索斯极具表现力的一点:能够在自我与非我中自在转换。是包容让他能够在非我的表现中不丢失自我,同时不会在自我的道路上走向偏执。

所以假如写作最后的结果是去煽动仇恨,产生隔阂;这种强调自我表面看上去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他告诉人们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同类、谁是异己,但是却像是在跪舔一群不爱思考的读者,讲出他们想听的,刻意回避他们不爱听的。

引用了被刻意修剪过的素材,印证他们根深蒂固的所谓真理,印证已经被压抑许久却难以表达的想法,愤怒被得以宣泄所获得的快感将积压已久的不满一扫而净。为了彰显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教养和素质而受到的委屈终于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反,自我的大旗又被期盼已久的坚实臂膀扛了起来。

可怜的人,狠心地将自我从自己身上割除,移植他人的血肉又难以成活,舔舐着伤口觉得自己又成为了最纯洁的自己,看着背叛自己的自我和被自己排斥的异己,又有一种美味佳肴在面前可惜胃口太小的无奈。

所以说,包容是要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即将自我的某些特质泛化到大多数中,以寻求共同点。在非我中寻求自我,在自我中寻求非我,两者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