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悲伤、不乐被晴天的阳光照散
今天是传统的端午节,我对端午节的理解确实少之又少。记得去年的端午节还在考试!没有端午假期,而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已经完全不需要假期了,毕竟假都放傻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这些名字的由来和端午本身的习俗、文化内涵有关系。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初五”。
有人说,中国人一直是一个避凶趋吉的民族。“千百年来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防疫意识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节庆之中,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仪式化、审美化的民族心理。”端午节,便是一个祛除病瘟、驱邪禳灾的吉祥日。
这个时期网络上又开始有人到处给人扫盲:端午节不能互祝“端午节快乐”,要祝就祝“端午安康”。有人要不小心说了“端午快乐”,要么就引来一通嘲笑,一通鄙视,要么就有热心的人再来扫盲一遍:记住了吗?端午只能祝“安康”,不能说“快乐”。
近两年总有消息在网上流传:因为端午节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节俗和文化内涵一部分。
为什么端午节要祝愿对方「安康」?最靠谱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又是自投汨罗江而死。与「死」字挂钩,所以不得言「快乐」,而言「安康」。可是想想,每天不都有人死去?从古至今,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有名人死去,每天都是名人的祭日,那我们每天就不能快乐了吗?国庆节安康?中秋节安康?光棍节安康?情人节安康?无稽之谈!
“大家注意啦!端午是个让人悲痛的节日,屈原投汨罗水而死,伍子胥投钱塘江而死,曹娥救父投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悲壮的日子,祭祀的日子。这里要扫盲啦,端午只能说安康,不要再说快乐啦!祝大家端午安康!”这样的“科普”不少见,但是端午怎么就让人悲痛了?屈原、伍子胥、曹娥是你们什么人?你要为他们悲痛?说真的,我就是读书少,我只认识屈原,其他两个是谁我还真不知道,你要我悲痛?问问中国人,在端午节大家都去干什么?难道不是去吃粽子、赛龙舟?难道是去祭祀屈原、伍子胥或者曹娥?我还真没见过谁端午节这么干。端午节放个假不好吗,快快乐乐的放假不好吗,而且快乐和安康不都是祝福语吗?有必要争来争去吗?非要显得自己知识的渊博的优越性?
说五月初五是毒日,也是有根据的。仲夏五月,炎热潮湿,蚊蝇繁殖,毒虫出没,遍地是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就目前资料看,至迟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视五月为毒月、恶月、五月五日则为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正是酷暑难当,四下瘴气丛生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的太阳也正在天空中路过了一片叫做积尸气的天区。但是这也是在古代这么说,现在早已不适用了。
对能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我认为其实不论是快乐还是安康,大家的本意都是好的,希望朋友一切顺利,同时也可以借着节日,平常不联系的朋友能够联系一下,促进一下感情,不用太过较真,实在没有那个必要。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End.
图︱源网络
文︱悲乐晴(部分源自网络)
“愿你的悲伤、不乐被晴天的阳光照散。”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