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我自己读国学不是很多,最喜欢的论语里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曾经我以为,“有朋自远方来”这个远方是指遥远的地方,但是有一天看到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里写道:远方不仅仅可以指地理位置上的远方,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远方。孔子的文字穿越时间的长河,遇到很多知己。他们从中找到共鸣,达到精神上的契合。虽然已经过了千百年,但是那种来自远方的相通,依然让我们欢喜雀跃。

樊登老师在讲《孔子传》时说当他看到孔子墓那一刻,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他觉得孔子对他人生的帮助太大了,他亏欠孔子太多。这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么?

我喜欢写文字,也喜欢看历史类书籍,有时候也会找到这种同频的感觉。以前我总是说要写小说,只是不知道怎么下笔,当看到这个解读的时候,豁然开朗。我应该放下那些求关注的想法,而是单纯去记录,因为一定会有朋自远方来,他会懂你,会欣赏你,会跟你产生某种默契。当我们学会记录自己的感触,用笔书写自己觉得不错的故事,有一天,你也会有自己的知音。

在《活好》这本书中,作者对朋友的定义是:朋友是希望你一切都好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都有一两个朋友,他们可能就生活在身边,可能在很远的地方。我们是彼此的倾听者,是最希望彼此幸福的人。也许不能面对面聊天,但是有一条微信,一条问候,也让我心生暖流,庆幸命运的馈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让我们努力发展自己的爱好,留下自己的作品,终会遇到知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