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今听来,如同小学入学第一堂课的提问,真的能够回答好么?说来好玩,今天会有孩子打小就立志要成为“老板”和“明星”,原本属于孩童想象的职业回答不想却成为了身份回答,也是个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了吧。
我呢?我早已忘记那时的回答,“科学家”、“老师”等等也随着背离了过去的愿望不重要了。如果说我无意间成为了自己意想不到的人,倒是真的不假。我们又有几个人不是如此呢?
略经成长之后,这个问题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道德价值形成的阶段,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更加艰涩。被灌输的“正义”、“勇敢”、“诚实”诸如此类人类美好品质的词语,并不如字面意思那样容易理解。人类行为和语言之间的沟壑,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道德层面说来对自己是越发艰难的实践,却带有讽刺性得成为了指教别人越来越顺手的手段。
我呢?成为了一个“正义”的、“诚实”的、“勇敢”的人了吗?如果说“正义的键盘侠”、“诚实的渣男”和“勇敢的堕落者”,大概我也会承认吧。
伴随着青年时代早早结束,我所指的“青年时代”是那个你还是个形状模糊不定的人的阶段。这个问题开始指涉你的余生,时常在午夜无眠粗暴地向你要个答案。它要一个如果你早已成型,就不妨赶快给出的,一个关于“你究竟要怎么度过你的人生”的答案。
很遗憾,我至今为止给不出这个答案,无论是因为它出于我仍阴魂不散的不甘,还是我力不从心的现实。无法给出一个足够在今后披荆斩棘的答案。
所以,“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与其回答说我似乎设想就能心想事成却不是如此的问题。倒不如换成“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再也不用因为担心无法给出精准结果而使自己深陷焦虑的问题,它只要你是你,它不要你是谁,相较之下温柔得多。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言之也可以是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类的话。要成为的目标感要强于想成为的想象力,要成为就得去做,想成为还尚可退缩,要成为可能会是鲁莽的勇气,却也总好过想成为机警的怯懦。要成为,是我与自己如何去生活的约定,于是我想渐渐放弃那个生活该如何的想成为,我不再强迫自己应该追求光芒万丈,不再假想一个对方不在场的浪漫,甚至不再对已然成为定局的过往悔恨遗憾。光是“要成为”三个字,已让我轻松了许多,光是想想不执着于想象的明天,就让空虚感染上了充实感。
同样遗憾,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非要一个回答,那么这个回答可能无关身份、职业和人生意义。我要成为的人,也是一边走一边看,硬要个回答,“行路人”。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也不知与之前的文字有何干。与诸位分享如下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尼根住在一个木桶里,有一天王差使官员去请他,第欧尼根对身前王的差官说:“请你让让,你挡住了我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