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吉姆·崔利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纸质阅读量为4.58本,而英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
在伦敦地铁,在巴黎秀场后台,到处是捧书看的人。
孩提时代薄弱的阅读习惯,导致了成年国民巨大的阅读量差异。
为什么他们那么爱读书?这跟父母的影响和国家的鼓励有很大关系。
芬兰——阅读是代代相传的传统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会在家读故事、念报、讲童话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
英国——免费给孩子送“书包”
2005年,英国启动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市值60英镑的资料,这些资料分装在不同款式的帆布包里,根据儿童成长的实际需要,分年龄段以不同的方式分发。
法国——多方努力培养阅读兴趣
在法国,政府为每个新生儿家庭配备1套纪念册和1本阅读指南,并通过网站、明信片等形式为家长提供阅读建议,同时对家长进行婴儿阅读专业培训。
加拿大——分级阅读从0岁开始
在加拿大,孩子从0岁开始,就有大量的A-Z分级读物,家长很容易通过分级找到孩子喜欢又能读得下去的好书。这样,孩子到了学前班阶段,一般都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
丹麦——让童书“触手可及”
丹麦被称为童话的故乡。安徒生一生共创作了160多篇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享誉世界。在丹麦,读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在社区医院或牙医诊所等公共场所,就有专门给儿童准备的图书。
美国——开学摸底孩子阅读水平
美国的各种书印刷精美,纸质良好,而且内容分得极其细致,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托马斯火车和他的朋友系列”,也不是只有一个版本,从适合一两岁孩子看的简单的托马斯单词书,到适合二、三年级孩子看的托马斯小说全都有,孩子可以尽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像我们中国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样在美国根深蒂固,星火传承。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给孩子们创造了无数潜移默化的阅读机会和环境。
想要孩子更加主动地喜爱阅读,家长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1、每天保证几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阅读或和孩子一起阅读;
2、不强迫孩子阅读,也不强迫孩子接受父母为他读故事,如果孩子不喜欢就要停下来,或让孩子换一个故事;
3、尝试着和孩子“玩”故事,比如共同表演故事情节,一起讨论不同的故事结局,轮流创编简单的故事,这会使阅读充满乐趣;
4、为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架,使孩子看书时随手可及,便于孩子养成及时整理书籍的好习惯;
5、只要孩子感兴趣,在外面看到任何文字或图案都可以引导孩子“读读看”,也可以利用电脑使孩子关注文字和符号;
6、有时间带孩子去书店,给他买书,把书当礼物送给他,去图书馆,让他了解如何查阅资料;
7、自己读一些好的书,就讲给孩子听,如果孩子感兴趣,就把书放到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让他自己读完;
8、带孩子到巴布书屋参加各种活动,如为学龄儿童设计的泛读课、故事表演活动,也可以教孩子借书、还书;
9、每天为孩子朗读一篇文章,也可以买一些绘本,和孩子一起读;
10、一起去查阅一本书是如何做成的,也可为一本书找一部匹配的电影一起看;
11、出门随身携带旅行装绘本,到国外旅行的时候带孩子去当地书店逛逛;
12、留意生活中到处出现的字母、单词,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专属的阅读区域。
阅读并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丰富的词汇量、更准确简练的表达、强大的联想能力、善于比喻等。而绘本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最有效途径。巴布书屋除了泛读课程,每周还有两次时长2小时的精读绘本课供家长和孩子们选择。如果能坚持下来,孩子小学毕业时,能积累至少几百本绘本的阅读量,为孩子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