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又因为争吵浪费了很长时间。当时我的情绪上来的时候,就一直在指责儿子,他就反驳,后来还哭了一会儿。我知道若是继续这样,这个晚上就全都浪费了,努力缓了缓情绪,抱了抱儿子,换了种说法,我问他“觉得很难学不会是吗?”,他说我一次性对他要求太高了,他做不到。我说“妈妈理解了,一次性要求太多,做不到容易产生挫败感,那妈妈降低点难度,先提一个要求,再一点点进步。”
再次回到学习状态时,儿子也不再是对付了事的态度了。我觉得他一开始也并不是因为觉得难度大,而是存在侥幸心理,也有畏难情绪,就坚持自己学不会,觉得这样我也拿他没办法。但是经过了吵架,我再放低姿态和解后,他也不好意思继续“摆烂”了。
反思我自己的话,我觉得我一开始的情绪就不高,白天的情绪低沉,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俩也有分歧,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的耐心就已经是耗尽的状态了,在这种状态下,再与儿子沟通的时候,我也是采取情绪化的态度来处理的,那一刻什么育儿观、心理学啥的,都抛出脑外了。这大概就是说育儿之前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若是自己的状态都不好,也很难用好的方法去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