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陈大阳一同感受星城的“香港化”,步履匆匆,昏昏欲睡,所以当我在小教室再次听到“角色意识"四字时,内心瞬间汹涌澎湃。
人生在世,人具有多重角色。于我而言,我是老师、学生、女儿、妹妹和晚辈等等,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社会角色也越来越多。如同咨询一样,咨询师将自己其他的角色代入工作或者生活中是极不专业的表现,同理,社会角色的混杂会导致生活的灾难。听到此处,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将职业角色代入家庭中,超强的控制欲导致家人的崩溃及自己的吹毛求疵;有时又将女儿家的娇嗔代入学生角色中,会不自觉得给自己的懒散找借口,逃避现实。凡此种种,归根到底就是社会角色的混乱导致生活无序。
说到教师角色,教师与咨询师的定位有交叉重合之处,都是运用言语去助人的工作,只是咨询师是需要更专业地抽离。咨询师需要在一个约定好的时间在固定适宜的场所与来访者深入交谈,最后以“神性”去降维看待来访对象,理性而共情地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扰。而教师则是同时面对多个对象,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向学生传递知识,教诲他们做人。教师的受众极广,他需要同时面对学生、家长及校长,看似普通繁琐,但他们使用的工具背后确是另有乾坤,工具背后是理论,没有理论支撑的工具是不牢固的。因此我想,既然两者相似,教师也应该与咨询师一般,将自己的某些角色从学校抽离,时刻提醒自己,毫无原则的移情有害无益。
说到学生,我其实不适应这一学生角色。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内心惶恐不安。也许是一路走来过于顺利,过于侥幸,过于被动,内心充斥着对自己的极大质疑。有幸的是在师长及人生贵人的指导与点播下开始窥得光芒,见识了身边人的优秀与热情,他们在取得世俗所谓的成功之后依旧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在热爱之事上,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依旧关心后辈,提携年轻人,这种博大是我向往的,我也愿以此为标杆。关于读书,就像席间师长所说,工作以后读书真的是在为自己而读,重新做的选择远比学生时代的选择鞭策力更强。因为现在的我研究方向未定,各种知识未跟上,所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吞量,多读专著,积累知识,在知识中间找到自己研究方向,也能让自己的研究更有依据,树立一个看得着的目标。就如同梁漱溟先生所言,年轻人要有深沉的眼光,沉得住气,大气宽广,面向未来,才能一览山小。
是什么改变了人?首先是技术,技术之上是理论,理论之上是人格,人格之上是品德,品德之上是神性。也许将自己的维度增加,降维看待生活中的角色与世间,理性而共情,我们才能更接近神性的状态,不会为世俗所扰,还能有助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