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产品的很多状态都让我们觉得不“顺畅”。比如最常见的一个搜索操作,在浏览器中输入关键词,搜索到结果之后,正看得起劲,一个提示告诉你需要下载APP或者打开APP才能看到完整的内容,不经意间手机里安装了很多并不需要的APP。而大多数人对于这类“强迫”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一路“设障”的移动互联网
近几年兴起的“跳转到APP阅读更多”的“障碍”,其实并不正常。不妨将时间追溯到十几年前,还没有这么丰富的移动互联网业态的时候,大家的操作习惯和使用条件更多是在PC端进行。通过一个百度浏览器,可以接触到几乎所有的网站内容,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全貌。
直到后来,一条消息横空出世:“淘宝通过robots协议,不准百度再抓取前者的内容。”
当百度能够提供海量流量的时候,淘宝却主动关闭了流量入口。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中,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情,很多人也在质疑这个操作。
但淘宝的逻辑在于:
如果我一直为百度供给我的信息,那用户心的智路径就会对我不利——当用户产生购物意图时,会先在百度搜索,再到淘宝下单,这样淘宝就会沦为一个电商的交易平台,而不是电商的入口平台。
从淘宝主动出击的那一刻起,私域流量的概念便开始形成,并渐渐成为互联网新的竞争状态。大家也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宝贵的:海量的内容是宝贵的,用户的心智是宝贵的,用户的入口是宝贵的。
入口之争,心智之争,甚至是唯一性之争,都成为产品竞争的新环节。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APP生态的发展,争夺愈演愈烈。
传统Web时代,大家很少在PC上安装各种不同的客户端,往往是在有获取信息的需要时,通过百度搜索,或者通过hao123导航到某个地方,完成查询后关掉浏览器或者关掉页面。下次再有需求,还会沿用上述的路径进行操作。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下载一个APP,形成对这个APP自有的使用感受后,不会再去App Store内进行多次的相应操作,慢慢地也不会再用手机百度搜索去获取相应的内容。
这一番的变化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曾经中国互联网第一市值的公司百度,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超一线的公司。
▲百度们的选择——用户体验&业务闭环?
很多人认为百度的逐渐下沉是源于医疗广告造成的用户体验的差别,其实根本不在于此。百度之所以会是如今的状态,核心在于两点,第一,推荐引擎的“推”和“拉”的变化,使得用户的体验在推荐系统上变得更好。但更可怕的一件事情则是:
当移动互联网所有的内容都只在自己的产品上形成有限闭环,而不再通过百度的爬虫引擎进行爬取而形成一个广域的流量,还有广域的“信息公海”的时刻,百度就没有了中文网页和中文信息持续更新的能力了。
这才是百度产品力开始退化最关键的要素。
许多产品“苦百度久矣”,每次流量的获取都需要给百度一笔“过路费”。于是大家纷纷开始精心打造自家的APP,做一次推广之后就能长久地留存用户,并且对流量愈发珍视,把所有的流量划到自己的“碗”里,持续用私域运营的逻辑进行长久经营。
这些APP会在每一次用户访问到自己内容的时刻,就开始不断引导用户,甚至是强制用户进入自己的APP去观看。
造成的结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在这个新的商业结构和新的生态结构下,原本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开放性互联网,已经被切割成一个个独立存在且内容互不相连的APP。
如此这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商业结构背景下,用户对信息通达性的体验难免会受到某些阻碍。
而这一切也是由于推广成本日渐高昂,唯有用户的长期留存,唯有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提升,才能使得一款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
基于此,产品经理要去思考的不止于在此刻以什么样的方式,使得用户的体验绝对值提高。而是在当前的生态结构下,在每一个细分目标下,做什么样的选择、判断与设计,才能够达成符合这一阶段公司利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就如同这个小小的“跳转APP查看更多”,在当时确实影响了用户体验,但又何尝不是公司为了长期发展,希望在APP上更好地经营用户私域流量的一个不得已为之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