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同学们总是不大愿意跟我聊天儿,我也纳闷为什么,虽然人长得其貌不扬,成绩却也不算差呀,按照道理说,大家不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吗?
后来有一次鼓足勇气问了一起聊天的伙伴,他们跟我说,你的话题转的太快了,我们跟不上。
现在想想童年的时候还真是单纯,居然有问有答的这么认真。
我也纳闷,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然后就给他们解释,因为你们聊的话题让我想到了看的一本书,然后想到了买书的过程,然后想起来买书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某某话题就脱口而出了。
同学们目瞪口呆:你的思路转换的是不是也太快了?
如果换到今天来的话,那大概就是标准的尬聊了吧。
回忆起来,我描述的自己话题转换的过程,其实就是我的整个思考过程。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都记录下来的话,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思考偏好、找到规律,能够针对性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只是,有多少人会真的在意自己的思考过程呢?
有一段时间了,我其实一直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学习时间管理也好、学习技能也好、哪怕看一本书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方法----做记录。
想知道自己每天的时间花在哪里了?把每天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想知道自己的钱用在哪里了?把每天的花销记录下来。
想知道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如何?把书本的知识记录下来。
不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还是贵在坚持,我们都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记录。
记录,让我们的思考路径有迹可循,也让我们清晰看出来付出在哪里,是否真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地方。
记录,也解放了大脑。把需要记忆的东西从大脑中腾出来,就可以把这件事抛诸脑后,空出大脑空间来,做充分的思考。
记录,也是对过往的一种纪念。就好像简书上的文章,只要开始写了,哪怕只是一个小触动点,这都是自己思想火花的一种积累。毕竟,如果当时不记下来,转头也许很快就忘记了呢。
前两天其实和友人聊到日更这个话题。他的意见是,与其每天写一些质量不佳的文,不如攒个三五天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
这让我想起了安叔在《写作法宝》里面分享的故事: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位认为写作是一件很high的事情,如果没有感觉,那就停一天有感觉了再写。另一位则认为写作是一门很枯燥很乏味的技能,想要掌握这技能,就必须要每天坚持完成一定的写作任务。
当然我也并没有奢望说能做一位作家。只是觉得,每天在简书里面写点东西,一方面输出就必须倒逼自己去挖掘一点思维亮点,让大脑动起来;另一方面,按照李笑来老师说的,有些东西写着写着,你才知道大脑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不说出来,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这样深层次的认知。
就好像现在的这篇文章,半小时之前,我还一点思路都没有,硬逼着自己想到一个小时候的故事,一路狂编,居然也能编了一千多字。虽然这其中主题大约转换了好几次,又变成了碎碎念的无主题,但这也是我这半小时内的思考过程的记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