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天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难以说清楚,能说清楚的人也很难达成共识的问题。
根据搜索引擎和词典上的解释,“天赋”一词的具体解释是“天生就具备的特性”,指某人在某些事物或者领域具备天生就擅长的能力,使其能够在与他人具有相同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高于其他人的速度迅速地进步、成长。同时,它还可以指代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生理特点,比如每个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之间的某些差别。
显而易见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高大的人更适合打篮球、强壮的人更适合练格斗、相貌出众的人更适合进入娱乐圈,数不胜数。
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如实地承认它的存在,也就是承认不同的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点。因为,即便我们否认它们,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一个满身肥肉、体重超过二百斤的人,如果无法减肥,再怎么努力,都几乎不可能成为舞蹈家,或者专业运动员。一个天生五音不全的人,如果无法治好嗓子,再怎么训练,都很难成为歌唱家。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这一点。
但是,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向另外一端,也就是,过度地抬高“天赋”的作用,甚至把“天赋”抬高到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地位,几乎快要达到神化它的地步。
今日的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天赋决定一切”,以及随之而来的“宿命论”和“努力无用论”。
无论你想学什么,无论你想做什么,无论你有什么梦想、有没有尽可能地去实现它的条件,总会有自以为明智的人在你身边多嘴:你没有天赋,别做!做也没用!努力也没用!只有被有天赋的人碾压的命!
我一直在坚持做的写作,尤其是这样。
从我刚开始写作,就有人说:你看看,在这个社会里,能被称为作家的,才几个人?在和你年龄相差不大的人里,除了一个韩寒、一个郭敬明,还有谁算得上是作家?
在我写作的过程之中,我更是能够看到无数人日复一日地四处嚷嚷:你不是天才!你没有任何天赋!你根本当不上作家!你就不该写作!你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很多时候,我真想让这些毫无用处的人、毫无用处的话统统消失。即便这些人的那些话不是专门对我说的。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所谓的“天才”,都没有所谓的“天赋”,都不可能年少成名,都不可能不到十八岁就读完大学本科、甚至读完博士,更不可能在毛都没长齐的时候就出口成章、精通诗词歌赋。包括这些鼓吹“天赋决定一切”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一切都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注定、任何外力都完全无法改变,那大多数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每个新生儿都直接检测智商,然后直接把所有的新生儿都按照智商来归档,甚至直接把智力低下的、身体弱的新生儿,乃至智力不算高、身体不算强壮的新生儿都直接舍弃?
那样的世界,绝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更何况,许多医学界的权威人士都指出:目前,全人类的科技水平,尚不足以对人类的大脑进行有效而充分的研究。
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没有严格而行之有效的判定标准,所谓的“天赋”或者“潜力”该如何被判定呢?尤其是在一个人刚刚决定开始做某件事,甚至在一个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如何判定?
而且,对于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行业,甚至是不同的人群,所谓的“天赋”难道不该有不同的判定标准?或者说,那些吃饱饭没事干的人全都自以为,仅凭自己的一张嘴,就能够判定别人的“天赋”?
归根结底,很多人理解的“天赋”,根本就不是这个词的本意。
他们对“天赋”这个词的定义,已经不是“适合做某件事的先天条件”,而是“轻轻松松地就能把某件事做成功,还得一下子就做到行业顶尖的能力”。
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在中国,只有一个叫马云的人会做生意,只有一个叫姚明的人会打篮球,只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会看病。你不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你就没有价值,你努力也没有意义。
只要不是傻子或者完全活在真空中的人,都该意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
我不能成为顶级富豪,我努力成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老板,或者只做好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不可以吗?
我不能成为顶级球星,我努力成为一家俱乐部的主力球员,或者只做好一名能够进入轮换阵容的替补球员,不可以吗?
同样的道理,就算我不能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坛巨匠,我只争取成为一名能够拥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读者群体、能够用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作家,难道不可以吗?哪怕我根本无法成为作家,我只做一名用心写作的作者,又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会妨碍到谁的合理利益吗?
为什么把很多行业的普遍规律套用到写作这一方面,就有一堆人不承认?
为什么有一堆人认定,只有那种“三岁识千字、七岁写小说、十岁上大学”的“绝世天才”才能成为作家?
为什么有一堆人认为,在写作这个领域,只有两种人,甚至只有某几个人?除去极少数人尽皆知的著名作家,就只有那些连最起码的收益都没有的无名作者?
很多时候,我根本搞不明白,自己看到的、面对的,到底是一群人,还是一群人形二极管。
写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这个问题,同样早已变成一个难以达成共识、问一百个人可能会得到一百个不同答案的问题。
而且,有一部分人给出的答案会是“认识人”,甚至是“靠运气”、“靠投胎”。
对于那样的人,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口舌。
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根本就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能力,更不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神秘力量”。
最起码的第一点,便是知识储备。
至于是什么样的知识,取决于你想要写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成为科幻作家,就得学习科学知识;想成为架空历史类作家,就得学习历史知识,至少要通晓必要的历史常识;想成为旅行作家,就得学习地理知识,尽可能地多见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建构不同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文法知识,也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它的来源,可以是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也可以是自主进行的阅读和练笔。但是,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掌握它,都是写作者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对,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才是确实不适合写作的人。不过,这样的人,何止是不适合写作?
其次,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受欢迎,作者不仅要把话说清楚,还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愿意看、能够看得下去。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能够说得天花乱坠,有的人却说得干干巴巴,这两种人收获的结果肯定不可能是一样的。
当然,做到这一点,肯定是不容易的。我本人也仍然处于“正在努力做,但很难说已经做到”的阶段。怎么做到这一点,更是很难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路。
不过,我认为,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前提,是明确自己的作品的受众群体,也就是,明确自己的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只有先明确这一点,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提升自我、应该向哪一方面发展。
我的受众群体,至少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思考能力和意愿,能够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完我的作品,而不是只会走马观花,更不是看见不合自己意的只言片语就跳脚。那些连500字的文章都嫌长、甚至连一段话都没有耐心读下去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我的目标读者。我也相信,不会有几个真心热爱写作的人想把那样的人作为目标读者。
第三点,是观察能力。
没有足够的观察能力的人,是没有办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多的素材的。没有足够多的素材,就不可能有足够多的题材和灵感。
目前,有很多人认为,某些类型的文学作品“可以不需要观察力,只需要想象力”。
他们多半都不清楚,想象力是要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之上的,不等于异想天开,更不等于胡思乱想。
我始终把“联想”或者“想象”这一项能力放在相对比较靠后的位置,甚至不认为它是一项相对重要的能力。因为,我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想象力”,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就能来的。
没有知识或者经验的积累,你想象的依据从何而来?
而且,无论你写什么类型的作品,哪怕是非现实世界题材中的作品,你都离不开“写人”这个过程,更离不开创作人物这个过程,尤其离不开描绘人物性格的过程。
至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对很多人而言,都是成本最低也最简单的一种学习描绘人物性格的方法。
即便某些人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锻炼这一能力的过程也是不可能被省略的。
最后一点,才是“捕捉市场”,或者说是“跟风向”的能力。
我知道,很多自称能够教别人写作的人是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甚至视为唯一要点的。
问题在于,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市场会在乎你是谁吗?你今天追这个话题,明天追那个风口,自己肚子里却什么都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某些著名作者的仿制品,甚至是四不像,能被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样的读者接纳?
更何况,市场是多种多样的,读者也是多种多样的。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和喜欢历史类小说的读者能拥有同一种品位吗?喜欢军事类小说的读者和喜欢言情小说的读者能是完全一样的人吗?什么“风向”会让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只喜欢一种作品?
以上所有能力,哪一项是完全由遗传基因决定、生下来之后就完全注定的?哪一项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
如果有谁生下来就会这些、就能凭它们而出名,那他根本什么都不用做,直接等着各大媒体、各路自媒体把他炒得名满全球,不好吗?
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也只会说“葡萄是酸的”,从来没说“吃不到那一串葡萄就得饿死”,也没说“想吃到葡萄,就必须长出翅膀”。
它们更不会在别的动物去采葡萄的时候冷嘲热讽,甚至去阻止。
对于某些生物而言,当真正的猛兽站到它们面前时,它们只会变得比小兔子还要更加温顺。你让它们放一个屁,都难如登天。
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