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六(1127)
今天谈谈利用错误的资源策略三:纠错——引辩悟道。
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呢?不妨像吴老师那样,抓住学生学习进程中的“错误的发生地”,将学习中的盲点和死角变成教学中的亮点和广角。
案例及解析——没错,就是没算完
进行小数四则计算练习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摞同样的纸。第一摞500张,厚4.7厘米;第二摞厚7.05厘米,有多少张?”
学生1给出了这样的列式和答案:7.05-4.7=2.35.
还没等老师做出评价,原本安静的教室有些乱了,学生纷纷发出“错了,错了!”的回应。
学生1的脸腾地红了,不安地望着老师。老师回头看看黑板上的答案,心里一动,故作泰然地对着学生1说:“孩子,你没错。就是没有算完。”
“没算完?”学生一片疑惑,愣愣地,露出不解的样子。
老师说:“可不是没算完吗?不信,你们看看黑板上的图,2.35表示什么?”
学生把目光投向“两摞纸”的示意图,发现2.35表示的是第二摞比第一摞多出来的部分。
“没错!善于观察的同学们,你们没发现2.35和4.7还有什么关系吗?”
“2.35是4.7的一半!”学生发现了,立刻有学生接着说:“我知到了,第二摞比第一摞多一半,就是多250张,所以第二摞有750张。”
可是为什么第二摞比第一摞多一半就是多250张呢?”有些同学发出了新的疑问。
”因为题中说是同样的纸啊!2.35是4.7的一半,厚度多一半,所以纸也多一半!”学生解释道。
原本疑惑的学生恍然大悟了。
师继续启发大家:“我们找到了如此巧妙的方法,想一想这种方法是怎样获得的?”
学生把善意的目光投向了“出错”的学生1。再看此时的学生1没有了紧张和不安,脸上流露出自信和喜悦……
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偏差或者失误。这些“偏差和失误”都有可能成为突破认知困惑的契机。所以课堂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师恨错误、躲错误,学生怕错误、瞒错误,师生被错误隔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课堂中没有思维碰没有心灵沟通,使课堂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接受的心态下,发现“错误背后的资源”,发掘出另类的价值。
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最终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每个多向的互动课堂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新的生成。这来自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来自学生的直觉表现,它可能是资源,也可能是障碍,更可能是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