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对现代科学产生兴趣,这其中自然包括了科幻类文学及影视作品。虽说日常离不开各类电子数码产品,但潜意识里却仍旧在排斥冷冰冰的科技成果。
前几日看到国外某报道说,亚马逊出产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 忽然在未经用户任何指示下,发出类似嘲讽的笑声。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语音识别的故障问题,只是谁又能知道,Alexa会不会早就在心里默念一声“愚蠢的人类”呢?
我花费了约莫半个钟头读完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日本机器人工程师石黑浩的文章《赛博时代的爱情》,痴迷复制真人机器人的石黑浩,甚至会因为复制出的“自己”不会衰老,反过来对自我机体的自然变化感到不满。
永葆青春,智慧卓越,记忆非凡,这样理想姿态的机器人,听起来确实比脆弱的人类要完美得多。
甚至于,在石黑浩的眼中,情感感知能力只是人类的应激反应,找到应激的规律,同样可以复制。
那些我们引以为特殊的爱恨嗔痴,细腻到难以描摹的情感,都不过是激素和神经元协同合作的结果。
长时间地观察与对话,让记者本人也产生了困惑与惶恐,所幸,她在旅途中幸运地遭遇了一见钟情。
他们一起喝酒、游玩、谈论书籍和所爱,而后亲密相拥。
她大约第一次那么庆幸,自己仍是被本能驱使的动物,生活中会闪耀着“即兴的魔法”。
当石黑浩问她:如果他要做一个她的副本,她会怎样?
她思索良久,给了一个答案:我还没准备好出售我的模样。
隔着屏幕,我也和女记者一样有了震颤和困惑,于是跑去看充斥了情爱痴缠与生活琐碎的美剧《欲望都市》。
有一集结尾,Carrie的Mr.Big离开纽约,留给她两件礼物:
一件是他们曾相伴起舞的老唱片,上面写着“如果你感到孤独”;
一件是期限未定的单程机票,上面写着“如果我感到孤独”。
他们从最初的第一眼相互吸引,到后面的甜蜜,失控,狼狈,纠缠,甚至一度违背世俗道德,偏离轨道。
后来理智终于回归,于是选择只做孤独时刻会被彼此记起的特殊朋友。
这样复杂的情感,我始终不愿相信,可以通过神经元的应激反应来解释。
我忽然开始欣慰,我们是会犯错的。正如Carrie所说,“错误造就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会偏离人生预设的轨道,而正因为那些荒唐甚至愚蠢的偏离,才塑造了此刻的我们,让我们始终与精密计算的仿真机器人,有着天壤之别。
石黑浩展望的未来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伴侣,它能够解决的不止是生理需求,还有困扰人类终生的情感和孤独。
我尽力去设想这样一种完美,符合个人审美的面容,线条漂亮的躯体,善解人意的个性,以及聪慧能干的头脑,最终依旧以失败告终。
大约我始终是人类群体中比较笨拙的那一类,宁愿在迷雾重重的道路上摸索碰撞,忐忑又期待地迎接那些偶然,而不是量身定做的必然。
大数据时代,我们浏览的网页,看过的视频,听过的音乐,买过的东西都留下了痕迹,而后数据给了我们貌似精准对应喜好的推荐。
但奇怪的是,每次我顺着推荐点开,常常兴趣缺缺。
数据自然不会说谎,只是数据大概永远无法测量,人心的瞬息万变。
“给自己做一段自我介绍吧!不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而是词汇,不同的词汇。”
某一个晚上,我站在空荡荡的练习室里,脚步无意识地转来转去,大脑却陷入了短暂的停滞。而后,说出的词语,矛盾重重,但又似乎都恰如其分。
一位作家说:交谈是认识自我。
关于爱情有人说:我们通过爱上某人,了解自己。
石黑浩在采访中说,复制自己,也是为了自我认知。
人类竟是如此愚笨,用尽各种方法,穷极一生只为追寻自己是谁。
而我,爱极了这样的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