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文说的都是技术层面的管理手段,即“术”的层面,下面轮到“道”出场,大家欢迎。
管理的目标是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关键是人。
到这里,有人肯定要问,前文不是说管理对象针对的是事情,不是针对人嘛。
说对了,下面要说都是自相矛盾,绝对烧脑,安装DOS系统的无法运行,所以请尽快升级win10。
咒语已下:但凡不留言,必定读不懂,但凡不讨论,绝对走错路,但凡不践行,一概做不到。
任何文章和观点,都是围观者的烟花,追逐者的镜子,使用者的工具,仅此而已。
(二)
管理的终极本质是管理者利用自身的能量驱动人去把事情做成功。
我以为这是关于组织管理的极致描述了。
你,人,事。
三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组合。
老子说,三生万物。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还说,现有心生。
智慧,其实就是可以使用的知识,古人的智慧亦如。
从这些智慧里,我们来窥视管理者的几个“心法”。
(三)
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承担你的责任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在于学会自己依赖自己,而非他人。若遇到困难,一个人在说服自己干不成上花的时间,跟说服自己干得成上是一样的,精力上的损耗更多:背负自责的精神重量。所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其实是一个承担还是逃避的问题。
做值得追随的人
管理者本质上应该是被追随者,否者并没有任何行政上的权威可以借助来行使“权力”。
前文已经提过,除了最高管理层,管理者并无实质的“权力”,团队与管理者,最本质的关系是追随者与被追随者,懂得这个才能启动一切有利于这种关系的行为逻辑,否则所有的“团建”、“拓展”、“打鸡血”都是僵硬死板的花拳绣腿,外行人热闹。
不要让自己成为短板
管理者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团队的做事效能。具体原因在下节中详述,对于管理者而言,自身的认知高度,就是事情结果的极致,意识到更高级的“意义”范畴越大,对事情的脉络越清晰,对团队的行动越明确,对结果的预期越有效。
过更好的生活
当一个人开始过与超越自己原有水平的生活时,等于灌输一个新的观念:我值得过得更好;
首先,你确实值得过得更好更幸福,
其次,当你过的更好更幸福时,意味着你所做的事情,具备了现实中可以被印证的意义,那种意义向大家传递出: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与行动,你们一样可以过得更好。
打破生活惯性,就是打破原有束缚,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深藏已久的矛盾,对过去的看法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对未来的观念才会,当新的观念形成的时候,就是站在新的层次上,启动那个层次上的思维惯性与行动逻辑。
(四)
尊重人性,驱动人性
没有人天生就懒
懈怠的另外一个说法是,不相信可以做成以及做成之后有什么意义,管理者应该自省一下,为什么有下属处于既不开始做,也不去寻求帮助:他们根本不信,这破事有什么意义?能做成吗?
创造事情的意义
任何沟通,本质是对信念的传递:对意义的认可。
当所有人都认同一件事情意义的时候,团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管理者必须让大家都这么认为,这种基于意义认可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管理驱动力。
所以,改变你对事情意义的描述,就是改变事情的成功率。
不做倾诉者的倾听者
管理者与团队进行必要的非正式交流是对,但是绝对不是为了倾听团队个人的情绪发泄,无助求救,人际绯闻,或者是沾沾自喜,而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倾诉者的认知层次,这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能力,从点滴的私聊中,透露出对事情突破性的看法,从而帮助倾诉者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站在管理者角度的全局俯视,而不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犄角旮旯,认知的层次,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执行者选择的行动方式与路径。
热爱大于努力
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再怎么努力也是极限的,但是热爱没有,需要那些热爱的下属吧,那些努力的下属,给与他们证明自己热爱的机会,热爱的下属,给予证明自己真的热爱成功。
对抗孤独
孤独感是团队成员离开的重要原因,管理者对待团队需要耐心,这种耐心不是对错误及缺点的忽视,不是下不为例的安慰,也不是某种局势下的迁就,而是对成员彻底的欣赏,唯有这种出发点的耐心,才能培育出执行力无双的队伍。
(五)
事情,总在取舍之间
舍得,不是一句空话
不论何时何种情况,管理者都面临取舍。管理者必须要明白,反复提炼达成目标的路径,熟练的促进大家去做到位,是走向高层的必经之路,其他事情,要么符合这点,要么舍去不做。
顺势而为,看待事物的姿态
管理者必须懂得借力,顺势而为,精神粗暴的斗士,随时迸发小宇宙,不过是闷死的蚕蛹,永远无法破茧而出,飞向天空。
问题越关注越多
一个人反复强调不要出问题的,其实是适得其反的,等于暗示其他人,这里必定要出名堂,有心者给你添堵,无心者被你催眠,墨菲定律为你背书,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反而被加大了。
成功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成功之母,概括了想要获取成功的基本规律。
(六)
本系列到此结束,不照例卖鸡汤了,因为,本文全是鸡汤,请读者君收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