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讲述的商业本质,分析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技术革命中...

作者吴军博士《见识》这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讲述的商业本质,分析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技术革命中,现有行业就会升级一次,怎样出色完成工作中的效率,职场的误区如何突破,并形成投资管理。

下篇人生智慧,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通过讲话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影响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幸福的目的只是成功的手段,为了获得这样的幸福感,我们需要做人生加减法。

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

“性格决定命运”的由来。其实决定命运的还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认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孔子日:“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逾矩”三个字就是认命的意思。

“命”指一条河的长度,如何让一条河的长度延长需要对心态、性格、信仰等关于命的相关知识,这条河的长度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运”指一条河的宽度,宽度是需要通过学习来的知识、人脉、思想、情绪、幸福等关于运的相关知识,这条河的宽度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关于人的一生的命运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增强自己与家人的幸福感,有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情绪决定命运,因为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人脉、机遇等随之远离你,想拥有成就、幸福感必须控制情绪包容一切。

商业的本质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比如前几年炒得很火爆的“互联网+”、O2O(线上到线下)、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等,最后大家发现炒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不论概念如何炒,商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当网购节省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宜的商品之后,我们多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应该拿来干什么?把时间用来学习提高自己?把钱攒起来投资?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但是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事实上他们也做不到。他们又把钱花掉,把多余的时间拿来享乐,甚至有人把钱和时间都浪费掉了。不信你看看那些在淘宝上买了一堆没用的便宜货,或者不到半小时就要在手机上刷屏的人,便是如此。这倒不是哪个人有没有志向的问题,而是人性使然。

商业本质越接近消费者的产品越是赚取最多,现在的线上移动互联网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这个行业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回归线下,通过线上各大网站宣传+电商、电视、海报等宣传用产品影响用户的心智模型,从而让产品接近用户的生活,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这些行业这么赚钱,因为产品最接近贪嗔痴,并且商业风险低赚钱快,不论大企业、小企业、小店铺、小吃摊都想在这个行业赚得钱;

经营和管理的秘块:没有选择的好处

你一定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虽然我们通常觉得给予客户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应该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满意,但是大部分时候并非如此。让客户满意的销售和服务恰恰是不给客户太多的选择。

苹果的产品其实就不给用户提供什么选项,而它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很多“果粉”追捧。在苹果之前,主要的手机厂商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都要做出几十款甚至上百款手机,无论是诺基亚还是三星都是如此,以至用户会挑花眼。

更糟糕的是,人永远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如果自己买了A款手机,看到同伴用B款,就会期待自己的手机兼有这两款的优点,因此总是不满意。据华为公司的董事、海思总裁何庭波女士讲,三星公司在苹果出到第三代手机时,突然意识到不给用户选择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于是将上百款手机砍到只剩下一个巴掌就能够数得清的几款。结果靠着区区几款手机,三星反而长期占据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后来华为在研制手机时,就学习了三星的这个经验,不给用户太多的选择。当然,更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既非三星公司也非乔布斯,而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瑞士钟表业的经营之神尼古拉斯.乔治.哈耶克*,他曾讲道,欧米茄手表的产品种类从上千种减少到一百种,反而让销量大幅度提升了。

产品本身的意义用来满足用户与市场的需求,一个公司有太多产品可供选择,根据定制不同人的需求,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最后一直纠结该买哪款好可能就不会买了,选择和被选择之间是不一样的,你为客户推荐的产品他们认为都是最好最适合,产品要想形成爆款必须是稀缺,只有这家公司才能生产出该产品物以稀为贵,所有人都在买,那么也会影响你身边的人,这样通过产品品牌的影响深入人心占据市场份额。


不提供选择的一个直接的负面结果可能是永远得不到某些客户,或者在公司里无法让100%的员工满意。但这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是神,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些在心里完全排斥你的产品的人,从来就不是你的潜在客户。同样,对于一个团队

中某些个人偏好永远和团队大多数人不一致的人,除非他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才干,否则找一个人替代他的位置,对于他本人、对于团队和公司都是一种解脱。

因此,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者会想办法引导顾客,而不会去做迎合每一个顾客的事情。同样,一个好的管理者需要制定简单有效,同时还能让绝大多数员工满意的制度,并给予大部分人觉得有用的福利,但是没有必要试图在每一件事情上取悦每一个员工。后一种做法不仅让人感到困惑,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适度的选择给我们自由,但是过多的选择会适得其反。

“第三眼美女新产品”在市场上成功的三个阶段我一般把新的科技产品从出现到成为爆款的过程称为“发现第三眼美女”,这个比喻未必那么恰当,却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新技术产品通常都需要到第三代才能够普及,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且较长时间地存在下去。比如说计算机图形视窗的操作系统,最早发明它的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苹果公司,而是当年的技术先锋施乐公司帕克(PARC)研究中心。相比当时简单粗糖的命令行式的操作系统(今天已经很少人使用了),图形视窗的操作系统在当时显得非常靓丽,但是它并不成熟,更谈不上实用。最初尝试使用它的是技术精英人士,或者是对技术非常敏感的人(tech-savvy),只有他们才能看到其中的价值,大众对这项技术并不关心。因此,这一代产品还没有面世就基本夭折,更不要谈普及了。

视窗操作系统的第三代大家都熟悉,就是今天被广泛使用的微软操作系统。它不像第一代、第二代那么“性感”和精致,但是仔细想想也很不错,因为它对一般人来讲足够用了,加上它非常实用、价格便宜、兼容性好,因此得到了普及。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IT(信息技术)产品都要走过这三个阶段,等到“第三眼美女”到来时,才能说明这个市场成熟了。比如智能手机,最早微软、黑莓、诺基亚等都开发了自己的智能手机,这是第一代,如同“第一眼美女”,只有对这类产品感兴趣的人才愿意去尝试,一般老百姓只会远远地看看。第二代是苹果的iPhone。一款很漂亮的高端手机,如同“第二眼美女”,和大众其实没有太大关系。第三代是谷歌的安卓,便宜实用,这是“第三眼美女”,于是普及了。


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必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虽然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发明,产品也很性感,但是毛病很多,只有对技术特别敏感的人才会关注和使用它。第二阶段解决了第一阶段大部分问题,让技术带来的好处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价格昂贵’有时还不好伺候,因此只有有钱人才会使用。第三阶段解决了价格问题,才能普及到大众。

绝大部分产品,三个阶段是由不同公司领跑的,前两个阶段的公司可能在商业上都不成功,只是为第三个阶段做准备而已。当然,也有些时候,个别公司财力充足,又能够坚持长期投入,能够走过全部三个阶段,但是这种情况非常非常罕见。当然,还有很多产品,甚至走不到第三个阶段就夭折了,比如3D电视。这就如同看人看外表,最后发现看走了眼。

新的产品诞生有很多公司去研发投产、首先这个产品需要做市场定位是高端,还是低端、中端,产品定位,市场消费人群定位,这些决定产品的设计、体验、品质、质量、优势、不可被复制的品牌从而形成效应,具备这些条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才能打开市场影响消费者。

共享经济的本质

2016年,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营,可以算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其实中国已经有不少于1000家基于所谓O2O、P2P和“互联网+”概念获得融资的各种共享资源公司。这还不算那些已经成立多年、生意没有起色,又趁机挂靠到共享经济新概念再次获得融资的老公司。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诞生出各类共享经济新公司,但是没有中国这么火热。这个阶段的共享资源公司主要的特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原本属于个人的东西拿出来共享,从房屋到汽车(以及司机的时间),技能、衣服、工具等更多的共享模式。

共享是为了带来便利,不是为了节省资源,不论是什么形式,要想对哪一种物品或者服务成功实现共享,从根本上来讲,都需要通过共享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经济就进入要靠消费来拉动的供大于求的时代,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地加速。我在前面讲过,商业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如果共享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买东西,那么经济一定会萎缩,这样的共享经济是一定发展不起来的;反之,如果让更多的资源加入到经济活动中,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增加使用量,给大家带来方便,最终让大家多花钱,这样的共享经济就有造血功能,就能成功。

共享的本质是为了形成商业模式,如果共享本质达不到这种效果,那共享注定是失败的,目前共享经济成成功的只有滴滴、uber、爱彼迎这几家的共享商品模式成功,共享所欠缺的一个环境,即用户的信用和行为习惯会被补充进来,并融入共享经济的生态圏,这样就能够做到共享更多资源了。

未来经济的走向:跟踪经济

未来商业的第二个特点是跟踪经济。当然,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跟踪经济也不是现在突然冒出来的LoT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而跟踪是它一个重要的功能,在我们担心被跟踪而失去隐私的同时,是否能想到它带来的巨大好处呢?当然,有用的技术最终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就是跟踪经济的基础。这个经济规模有多大呢?据估计,到2030年,使用跟踪技术(包括LoT的设备制造和基础架构建设)带来的产值可以达到今天电信产业的两倍,而后者今天的市场规模是3.5万亿美元,在这个基础上翻一番就是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而现在,跟踪经济刚刚起步,所以到处是机会。

跟踪经济就行用现在的互联网来比如你几天看看什么内容,跟谁见面了聊聊多久,买了什么甚至吃了什么,花了多少,在商店里未付钱就把该商品拿走了,那么这个商店有该商品的货单号,就可以跟踪到该商品现在哪里,跟踪的数据都会清楚知道用技术的分析形成,跟踪经济是另一种商业模式。


合作经济:合作比颠覆更重要

未来商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合作经济。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讲两个概念:颠覆性创新和“互联网|”。颠覆性创新是需要的,但是这些年我们看到颠覆性创新成果其实不是很多,这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甚至一些媒体说,很多所谓的颠覆式创新,比如手机的无线充电,也不过是旧酒装进了新瓶子而已,因为电动牙刷早就在使用这种充电方法,而它最早的成功试验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特斯拉*时代。至于“互联网+”,这个概念这几年依然很热,但是由于没有产生什么像样的成果,因此如果今天大家还拿这个概念去融资,恐怕没有什么人愿意投资。

颠覆式创新在中国被讲得最多,有两个原因:其一,在历史上,中国缺乏颠覆式创新,特别在近代以来更是如此,而一般人则是缺什么就喜欢什么;其二,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靠快速复制获得经济增长的,缺乏一种通过长期进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耐心,什么事情都想一蹴而就。而颠覆式创新这个名词让那些没有耐心的人感觉只要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就可以改变世界,这反而是没有耐心的体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总结为:

原有产业十电=新产业同样在信息革命中,世界各个产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它们使用计算机改进产业的历史。

因此,全世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产业的变革规律可以概括为:

原有产业十计算机(或者半导体)=新产业从这个范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有产业和新的技术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颠覆关系。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银行业、广告业、零售业本身都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更有效率的形式存在下去。为什么产业的变革会呈现这样的规律呢?因为那些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产业,是人类所必需的,所以自然有它们存在下去的意义。新的技术并不是让它们消失,而是让它们改头换面。因此,要想让新技术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就需要研究现有产业,在深刻认识这些产业的规律后,将新技术应用于这些产业。

因此互联网时代可以概括为:

原有产业十互联网=新产业更直白地说,原有产业才是每一个创业者应该思考的入手点。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掌握了一点新技术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们鄙视原有产业,高高在上,最后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而那些“新技术”已经落伍了。

在今天的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时代,上述规律依然成立,即:

原有产业十机器智能=新产业很多创业的朋友都问,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小公司看似没有多少机会,因为像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大公司有条件聘用最好的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专家,拥有更多的数据和机器资源。这种想法,依然束缚在以自己的那点新技术为中心的牢笼中。这些小公司的创业者要做的不是和上述大公司比拼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技术,而是去和现有产业合作,使用新技术完成现有产业的升级。这就是我说的合作经济。

在未来,有三种公司能够受益于智能技术,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领先的大公司,还包括具有大量数据的传统公司,比如电信运营商、银行,甚至地方政府,这是第二类受益者。此外,第三类是那些愿意深入到原有产业中,了解在那些产业中有什么可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新技术解决它们,从而让原有产业得到升级的公司。当然,第三类公司做的是一种脏活、累活,而且一开始是低利润的工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公司才不愿意自己来做这件事情,反而给了小公司机会。很多做人工智能的小公司在寻求融资时,总是在说自己的技术比谷歌好、比阿里巴巴新,但是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而且投资人也不会相信。

现在的高端人才几乎都在BAT等国际一些大公司中工作,小公司要想研发从人工智能高端性的几乎是无法做到颠覆性的产品出来,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数据和计算机数量,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最著名的大学也难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也是像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这样全球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都要到谷歌工作一段时间的原因。

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知名的学府,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以李飞飞的学术水平尚且做不到挑战大公司,仍需要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合作,那么几个刚出道的人办一个小公司,在基础技术上和大公司死蔬,显然不是正确的做法。同时,现有产业有如此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它们没有技术力量和相应的基因来解决,这就给创业公司以机会。因此,合作是今后创业的方式,也将是未来经济的特点之。


众筹经济:未来时代新的生产关系

未来商业的第四个特点是众筹经济。

区块链是这两年媒体的热门词。不过直到今天,大家能见到的区块链应用除了比特币,恐怕还想不出什么切实的应用。当然我在介绍跟踪经济时,讲到了它能够帮助我们跟踪每一笔交易,而目前的一些钻石交易平台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术追溯钻石的来源。除此之外,区块链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其实区块链还可以成为众筹经济的支撑点,靠区块链打造的众筹经济和今天我们理解的众筹从本质上讲完全不同。讲到众筹经济,很多人会想到预售。比如某个作家要出书,或者某个新人想出唱片专辑,却没有钱支付出版或制作的成本,于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从每个人手里融资20元,等到书或者唱片出版、发行之后,再给每个人分一份。这种做法确实属于众筹经济,但是从本质上说就是预售,而且经过了七八年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或许从早期众筹中获得了启发,马斯克在研发和制造电动汽车时就采取了这个手段。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非简单地让顾客掏预付款,而是开放了用户参与设计的可能性,并且让用户能够分享到一些投资的收益,这样其实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那么马斯克是怎么做的呢?从表面上看,马斯克让用户交一笔定金*预订还在研发中的汽车,这和其他产品的预售差不多。不过用户参与进来后在配置自己的汽车方面有很大的选择权。而对于很多用户喜欢的选项,特斯拉会在第二个版本中将它们变成标配。在特斯拉3系上市后的五六年里,它的版本迭代就是这样进行的,而且它不会生产卖不出去的汽车。特斯拉这样简单的做法却颠覆了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


不过,另外一些投资人则认为,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不仅利润低得可怜,而且每一款新车都面临很大风险,其实都是在给代理商打工。而特斯拉挣到的每一分钱都是它自己的。当然,特斯拉的这种个性化众筹模式,在过去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个性化定制成本太高。但是到了智能时代,这些事情都可以交给计算机做,因此这种商业模式变得可行了。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用户提供了资金(和可能被采纳的设计),他们获得了什么?讲起来你可能会不相信,实际上只是面子而已。极个别建议被采纳的用户得到了马斯克的点名表扬,不过好像马斯克并没有打算付给他们报酬。此外,绝大部分人参与特斯拉的众筹,只是为了先拿到汽车。因为汽车的生产和印刷图书不同,不可能一次性交付所有想购买的人,因此只好先供应给参与众筹者。

众筹经济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不仅仅如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进行商品预售,也不仅仅是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将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优化一遍,去除所有不必要的环节,对原有产业的一种改进,从本质上讲,它是基于大数据、机器智能和跟踪技术这些新的生产力要素之上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创业不等于从0到1

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是要走完从0到N的全过程。事实上,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从0到1的人,但只有很少的人坚持走到了N,这不仅需要有原创的发明,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伟大的发明总是基于前人的工作,它所完成的是从“N+1”的过程,而山寨则是从N到“N-1”。


硅谷的N+1创新法有一次我在和《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先生探讨硅谷成功的奥秘时,他提到了一个重要事实:那些被认为是硅谷用来改变了世界的科技产品或者发明,其实绝大部分最初都不是源于硅谷地区的。

叛逆和执着。叛逆是硅谷精神的精髓所在,在硅谷还没有诞生之前,全美国(后来是世界)的叛逆者们都喜欢往旧金山湾区跑,因为那里远离美国东部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更远离欧洲。那些人或者通过文艺的形式(嬉皮士),或者通过政治的形式(抗议)来实现他们改造世界的梦想。

和硅谷“8+1”的创新所不同的是,山寨是在做“N-1”的事情,即别人做了一个东西,他抄袭过来,然后低水平重复,偷工减料,别人卖一千,他卖八百,这样永远完不成从1到N的过程。还有一些人,天天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以为碰上了从0到1的技术,就可以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实际上比从0到1更困难的是走完从0到N的全过程,而这需要足够多的执着和耐心。

从0到N选择创新的行业,产品追求极致,N-1的产品几乎是偷工减料、细节不够喜欢追求速度挣钱。

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常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也是行家,否则一般不会出来创业。这些人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各自的领域比他们更懂业务的人不多,然而有些时候他们会陷入自己的专长中,反而把优势变成劣势。

小公司的创始人应该做什么呢?他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从重要性来讲,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

1.招人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他需要花很多时间找到各个关键岗位最重要的人,工作能力、品性、态度、素质这些才是一个公司的重要招惹的标准,录用的人应该高出现有员工的平均水平,否则公司越大,人员的平均素质越低。公司走下坡路,常常就是从乱招人开始的。

个人管理有序的公司,动力应该来自底层,刹车应该来自高层,这样公司既有活力又有―。如果引擎和刹车的作用搞反了,那糕了。

谷歌在发展到100人规模时,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和几个其他高管,每周要花一天的时间听下面员工介绍自己的项目。他们只负责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员工做的事情是该傲的,而不至于让公司的业务太发散。至于该怎么做,他们从来不发表建议,因为既然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员工,就相信他们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些高管在审核项目时的作用,就是“刹车”



确立公司的价值观或企业文化

今天很多公司讲到公司的价值观时,总是在变相地教育员工对公司忠诚。用这种想法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无益,而且还会让一些喜欢自由自在的员工跑掉。

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这种方式别人还不容易学,因此它们就如同公司的基因。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的基因,创始人喜欢什么、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公司最终就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这一点在下节还会仔细讨论。

不过可以先给出一个结论:一个公司为大家设置的目标函数,会导致大家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优化自己在这个目标函数下的表现。

比如,如果一个公司认定技术最重要,产品的稳定性最重要,那么久而久之,工程师就成了这个公司中最有权势的群体,那么工程师文化就成为公司的显性基因。谷歌就是这样的公司。同样,如果一个公司认定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用户体验最重要,那么在这样的公司里产品经理就能说话算数,工程师只好围着产品经理转,苹果、Facebook和腾讯就是这样的公司。


如果一个创始人只看重销售业绩,一切以商业为先,那么这样的公司就是一个销售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公司,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工程师,都要围绕着销售目标转,阿里巴巴就是这样的公司。当然,阿里巴巴的人可能会不服气,说他们也重视技术和产品体验。是的,我没有说它不重视,只是说这家公司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围绕销售的。不信你可以看看,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要在每年购物季公布自己的销售业绩,这就是阿里巴巴。亚马逊和易贝(eBay)也是电商,但是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在美国,“剁手星期一” (CyberMonday,有点儿像中国的“双十一”)不仅是电商销售额最高的公司,也是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全年广告收入最高的一天。虽然我们在公司内部都好奇当天的广告收入,但是无论是美国的谷歌或Facebook,还是中国的百度,对外都不宣布当天的广告收入是多少、比上一年增加了多少。

事实上,阿里巴巴坚守一种基因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世界上任何成功的大公司,不论多大,都只有一种基因。虽然很多人习惯于“既要……又要……”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骑墙的想法从来没有坚定地站到某一个阵营中效果好。无论是坚持工程师文化、产品导向还是销售导向,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是如果哪家公司讲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包含了所有这一切,这个公司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表现平平。

一个公司价值观的确立或企业文化的确立,是在它成立的初期。没有一家成功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在5年后确立的。当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可塑性比较好,创始人在这个时期要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公司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并且围绕着这个想法招聘最合适的人,找到公司合适的商业模式。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在早期让整个公司都认可它的价值观。在公司里,其他人在这件事情上显然不能取代创始人,因此这就是创始人自己的任务。一个创始人如果能傲好这三件事情,就已经不容易了,所以一些具体的事情应该让下面的人做,自己不要干预太多。当一个创始人能够找到称职的主管工程、销售和行政的负责人,并且足够信任他们,那么公司就步入了正轨。如果创始人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不仅会把自己累死,还会把公司做死。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不是创始人,这些建议对我有用吗?如果你准备到一个公司里去做主管,你可以用这些标准衡量那个公司的老板是否称职;如果你只是一个一般员工在找下一份工作,你要考虑是否认可对方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及他们的管理方式。


总结: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都是某个核心,塑造一个故事让企业员工相信、信封、配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使命、愿景。比如阿里的基因无论工程师、产品都要围绕销售来完成产品技术迭代升级,在行业中腾讯产品厉害,其他部门都要围绕产品经理转、阿里最厉害的是营销,其他部门都要围绕销售转,当一个公司确定了目标和价值观后,每一个人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以优化这个目标。


首先,好产品的目标必须明确。在工程上,常常是伴随着一个问题被解决,又会派生出一个新的问题。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是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应有的做事态度。另外,一切实用的设计都需要有取舍,而取舍的原则就是要围绕最终的目标。

最后,当目标变了,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解决方案,就如同刻舟求剑,用错了工具。因此,即使是好的产品,如果用错了地方,也达不到应用的效果。

缪贤的误区:为什么从知名企业和单位出来的明星创业会失败比如你在腾讯担任某部门的高管,未离职之前可谓是大小企业都想结交认识你,如果你离开腾讯出去创业,别人不会因为你在腾讯所以投资你的公司,创业的公司项目不好或创始人的你能力不够说服不了投资人,投行也不好因为你之前的身份去投资,投资本身就是利益回报是否大。

以小博大的颠覆式创新

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现有行业就会升级一次,就会产生大量新的公司、更有活力的公司。在当下,正是需要有技术水平、有市场能力、有明确方向的小公司、新公司。但是,创业者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给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干脏活、累活开始,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办成一个改变世界的大企业。

《浪潮之巅》中讲过两种好的商业模式。

第一种是像谷歌或者阿里巴巴,打造一个“印钞机”式的公司,不需要自己雇用太多销售人员,买卖双方就可以自动交易,这样即使员工都去睡觉了也能挣钱。不过在这种模式中,提供信息(或者商品)的公司或者个人,与使用(和消费)它们的人是严格分开的,消费者之间也没有太多来往。

第二种是像Facebook和微信,让消费者互动起来,彼此提供信息和服务。这两种模式都只能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期才能实现,并且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做得好,都能赢得巨大的用户群,并且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当然最后这一环能否实现要看它们的变现能力。

今天的创业者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去创办一个谷歌或者阿里巴巴,而是必须先从脏活、累活开始。如果在一个技术发展平稳的时代,现有行业的大公司并没有什么脏活、累活可做,小公司则没有太多机会。而在智能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现有行业急需升级,就有了大量有需求的大公司。因此只要小公司的团队有技术水平,有一定市场能力,认准了方向,愿意做其他公司不做的脏活、累活,就会有不小的成功机会。想要成功,说容易也容易,只要担起别人既不愿意干又非常有意义的脏活、累活就可以,而不是只盯着那些容易做、利益大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早让大公司做到了。想要成功,说难也很难,因为它需要人的综合能力,不过,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机会总会更多一些。

蚂蚁如何战胜大象,创业公司和大企业比较如蚂蚁与大象的区别,创业重要的是行业招的人才,创新程度模式,行业资源时机,现在的互联网每个人都有机会战胜大象。


把公司大小之争变成新旧时代之争

如果两个公司内部的生产关系处在不同时代,那么它们之间的竞争结果几乎是没有悬念的。而在生产关系中,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时体现在员工和公司老板的关系上),以及利益的分配关系。

公司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二战”后、信息革命开始之前,公司和人的关系还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基本上没有期权激励,因此大家做事情就是交差了事。而后者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安迪-格鲁夫的改造,已经完全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公司。当时人人有期权,而且个人收益完全和公司股价绑定,因此他们总是能在摩尔定律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新产品的开发。用英特尔公司中国研究院前院长吴甘沙的话说,摩尔定律之所以能够成立,是英特尔的工程师自己倒逼自已的结果。很显然,两个不同时代的公司之间的竞争结果毫无悬念。

如果总结一下那些最终超越了原来行业中大公司的新兴公司的特点,就会发现后者在生产关系(特别是分配制度)和管理理念上比前者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原先的大公司也可以获得新技术,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长,各方面的利益都需要平衡,管理的理念比较难扭转,即使看到外面有更好的管理方法,也未必接受。新旧两类公司的竞争就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而是两个时代的竞争。新时代最终会战胜旧时代,尤其是在变革时期。


创业公司

对于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员工来讲,或许应该多关心一些申请专利的事情,因为这是公司防御的堡垒,做这种事情在大公司常常是名利双收的。但是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挑战现有大公司的创业公司中,首先要做的还不是申请一大堆专利来保护自己,而是应该像曼施泰因那样通过闪电战出奇制胜。国内有一位我尊敬的企业家,她做产品、做市场都颇为成功,就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转型很失败。她的主要问题是天天把自己公司有多少专利挂在嘴边,坚持认为靠这些所谓的核心技术也能在新的市场上占先,而不是去按照新行业里特定的规律做事情。事实上,她的公司在所进入的两个新领域进展都非常不顺利,原因就在于她在该采取进攻的时候采取了防守的心态。对于小公司或者刚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公司,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创造力和执行力才是在新行业中的立足之本。对于个人来讲情况也是类似,与其纠结过去的得失,不如提高执行力去不断开拓新的事业,这才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正道。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创新一个产品不被抄袭或超越,必须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资源到位,资金充足。

没有什么下半场

从2016年开始,中国一些企业家发明了一个新词^下半场,当然这不是指比赛,而是指互联网产业。很多事情说得多了,别人有没有相信不知道,反正自己是信了。

一时间这个词充斥了媒体,连《人民日报》也这么讲。

其实,互联网产业哪儿有什么上半场、下半场之分。最早提出“互联网下半场”概念的人已经不可考,不过在各种场合说得最多的人倒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而是中国一位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他的公司其实在互联网开始起步时表现不错,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没有找到好的战略,和第一梯队就拉开了距离。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蓬勃发展时,该公司坐拥中国最大的服务器集群之一以及大量的数据,但现在在这两个方面也乏善可陈。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强调下半场呢?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过去20年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阶段,所以希望炒作一个概念让别人相信自己在今后还有希望。其实,对于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任何时候进来都不晚,因为在任何产业中总是有后起之秀。后起之秀能够快速超越前面的公司原因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是靠炒概念做成的。

今天’我们的社会上有太多的新概念,相比之下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反而不够。前两年中国一直在炒“互联网的概念,似乎没有炒出什么结果。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讲,它完全搞反了,应该是“原有

产业十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它可以提升效率,但是一定要解决原有产业的问题。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已经存在了。但是,互联网出现了,结合原有产业,形态就变了。炒作“互联网―”概念的人没有成功,而在下面默默地使用互联网技术改变原有产业的人却成功了。

唯一找不到对应的只有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而这仅仅是因为中国过去的金融业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而已。但是在世界上,小额贷款仍然能找到对应的产业。因此,这些成功的公司并没有发明什么新产业,只是用互联网改造了原有产业而已,因此它们的生意都来得实实在在。而“互联网这个概念,至今大家还在争吵到底该加一些什么元素。

互联网只是让传统产业走向互联网化,让贵的产品变动透明化、标准化、质量透明,让特产不再只是特产,人人可以到网上购买,不用去专门的地方大老远的带回家,购买的动力大量多了,增加生产力,挣钱的方式也多,互联网自然被有心人给概念化了。

拒绝伪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明明能够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却偏偏要守着过去的旧工具工作,甚至手工操作,这种人是典型的伪工作者。在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寻找答案。屯做产品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地修补,总是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找漏洞和打补丁。不注重用有限的资源解决的问题,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问题。

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者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

工作主要是把重要的工作提前做,不重要及次要的工作往后推,当然别给你的工作要需要分清适不适合自己完成,每天把工作需要思考一遍再做量化完成重要工作,分析思考清楚主次顺序。

工作是这样包括学习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要同样的思考,想要完成某个目标把每件事的量化,每天坚持完成那么在不知觉中你会发现原来距离目标那么近了。


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罾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时的时间练习。

由于格拉德威尔在书中举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并且认可,它也成为大家努力进阶的理论依

据,很多人正在为10000小时的训练而努力。

即使一些人自己没有毅力坚持这10000小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一一“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小时的努力”不过,罗振宇老师在罗辑思维视频第185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里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10000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那么到底谁的话对呢?

其实,他们两个人讲的并不完全矛盾。

首先,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谈到了10000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那么到底谁的话对呢?

一万小时定律在这边书中讲述的你就算坚持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那是因为你的先天条件达不到就算你再怎么努力也未必成功,比如天生的智商、思维、运气、家庭条件等因素。

个人认为这是都不是阻挡自己努力的问题就算天生愚钝、智商、思维、运气、家庭条件都不好,也不能阻止自己前进的脚步,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又有多少平等的机会呢,做一件正确的事未来有发展前途只要坚持1万小时学习必定成功,这个成功不是说你一定会成为非凡的人,而是就算你再差劲 也不会差劲到哪去。

但是,如果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天赋不错,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10000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个误区。

四大误区:简单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的困境、狗熊掰棒子;

简单重复主要讲的有些人的10000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文中我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智能时代》这本书里这本书里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27。。坦率地讲,仅仅会写几行(直译式脚本语言)的人不属于我说的2-/0的行列,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你坚持每天重复着简单又底层次的一份工作,就是你坚持1000小时也不会出类拔萃到哪去,所以我们要抛开舒适区学习更高的知识与工作技能来武装提升自己。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前面讲的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时,但是不见

效果。在很多公司里都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及学习知识的态度去对待,每件事情因为你就算特别熟悉这个行业总有些不会的知识与技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请教别人其实是学习他/她身上的知识。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其实她实际上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兑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内涵越宽,外延就会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林黛玉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越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够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走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另一类是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对新的知识及别人在你的专业领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反复认证,保持谦逊的态度与敬畏的心去对待,没准他们提出的哪一天你会用上。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

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毎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我们知道今天几乎任何一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50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

个中医敢讲自己比500年前的名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

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辦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根据我自身的体会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无论是个人天賦、大环境和小环境还是个人努

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当然,大家可能会讲,那我们不就没有希望了吗?也不尽然。虽然没有什么条件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相对好的做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凡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有好与坏之分。在下一节里,我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有效地通过10000小时尽可能地提高自己。

你学完的知识需要用不然学完就忘了跟狗熊掰棒子没什么区别,运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三板斧破四困境

对于前文提到的关于10000小时的4个误区,即简单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的困境和狗熊辦棒子,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走出这些误区,或许也能对大家有参考价值。三个方法称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一目标一道路”既然我们花10000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目标。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战略呢?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以便实现愿景。有了战略,还要有战术。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而且是可实现的把目标拆分成阶段性的,比如计算机工程师要在什么时候达到三级,如果完成制定量化目标。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当时还没有换位思考这个词。

第二层,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

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都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比如下棋,如果整天和臭棋篓子下,只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找出原因才能对人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够都会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的困境。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开启寻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我也不知―样!否是强迫症,但对进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做任何职业,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就忘了,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很多时间去解决。因此,这是凡事做记录的好处之一。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是可以给当时的时代一个定义,比如美国工业崛起的时代等,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做好最后的1%

走完一百步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做东西、做事情上,还体现在交流和沟通上。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通知别人一件事情,自己觉得通知到了,结果别人没有留心或者忘了,最后导致一些不愉快。这种事情并不能够完全怪对方,因为发通知的人可能只走了九十九步,而不是一百步。那么什么算是走了一百步呢?作者在和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打交道时发现,他们给我写邮件也好,打电话也好都要让我说出“确认”两个字才算任务完成。

当确认过后,他们通知我的事情算是真正记住了(通常他们中间还会提醒我)。正是注重了这一点点细节,走完了最后一步,这两家顶级投行才做到了让客户非常满意,以至它们客户的忠诚度也极高。我们在看到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赚大钱时,是否想过它们做事注重最后一步的细节呢?

生活还是工作或是学习,我们努力只完成了99步,却忘了走完重要的一步,一个习惯21天形成你坚持了20天,却在最后一小时没有坚持结果这个习惯看试形成了,你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未形成习惯,只是盲目相信自己罢了,读书、工作都需要记录不记录,不去重复看你都不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今天进步了没,成长了没,点滴生活终于记录。

职场的误区与破解方法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总是很让人兴奋的,年轻人毕业走向职场也是如此。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此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起点。对第一份工作,年轻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看重薪酬而影响了对工作的价值判断。

如果每个人都往那些收入低一点但是非常好的公司挤,怎么办?这一点你还真不用担心。我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乎20%工资的人要比注重自己成长的人多,因此就给有志气的人留下了机会。

刚从大学走出的学生找工作不是注重钱多少,而是选择的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这家公司怎么样能学到什么东西,未来带来的收益如何,随着时间能力越高收入就会越高,好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多,选错行业可能很难翻身所以选择比工资重要,认真对待好公司的好机会。

五级工程师和职业发展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从数字大到小金字塔顶端的要想不被这个行业淘汰或者时代淘汰必须往终极目标去努力,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你目前属于哪个阶段呢。

职场上的4个误区和4个破法

“举贤不避亲”的古训,但是她没有什么专业知识,仅仅是因为裙带关系上位,上位后依然不学无术,却最爱下属拍她马屁,一些会见风使舵的员工为了巴结她甚至到了替她揉肩捶腿的地步。这个部门的业绩年年下滑,偏巧只相信自己的人,居然继续任用她,而整个公司的利润也和这个部门一样不断下滑。

除了期望过高之外,大部分人得不到晋升或者晋升速度很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陷入了下面这些职业发展的误区。

误区一:工作和职业分不清

在英语里,工作和职业这两个单词分别是,含义的区别很大。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完成任务,单位付给我们工资和奖金,就两清了。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我们当一名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是职业。

一个人要成为公司高管,通常需要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掌握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或者领域动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最后做到能够把自己领域的任何一个公司管理得有条不紊,这是职业。

如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的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所有的沟通、会议、关系的建立、工作的分配等,无一不是以此为主要目标。在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工作不顺利,比如个人能力的局限、沟通不顺畅、情绪波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很多职场上的人感到心累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做好,就体现出是否有职业素质了。专业人士做事情会从职业本身考虑,在工作中要少受负面情绪影响,避免采用消极的手段来应付工作。当我们做事变得非常专业时,同事们也只能用同样的态度和我们打交道。这样即使一些人不喜欢我们,也不得不配合我们做事情。

误区二: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

今天工作的流动性非常大,很多人平均三四年就会换工作。刚毕业的人尤其会把前一两家公司当跳板,期望有了经验后找到一个好公司,因此从心态上就把自己当过客。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很多该完成的工而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虽然他们想的是利用这个工作做跳板,但是一旦有了过客心态就容易不求上进,对自己最大的害处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丧失了锻炼的机会。至于给其他同事留下了坏印象,那是必然的结果。怀着这样心态的人即使跳槽,也难以被赋予重任。

误区三:被语言暴力激怒后就乱了章法

判断是善意的批评建议还是语言暴力并不难,前者你采纳后明显对你工作有利,后者则是无理取闹。因此,一旦判断清楚对方是语言暴力,我们要不为所动,一方面继续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让施暴者有个交代。

一些人是无意中施加了语言暴力,这时给他们明确指出即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而有些玩儿权术的老手则是故意为之,对他们则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反击,而要想法化解。等事情过后,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让他们知道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语言暴力’让他们今后做事有所顾忌。

误区四:疏于沟通

很多人因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关人士有不同意见,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指望着生米傲成熟饭后大家来接受既成事实。然而,很多时候一些必要的环节最终绕不过去,其他同事知道后,会认为这个人对自己不尊重,缺乏团队精神,甚至到领导那里打小报告。

第一,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只有谦皁,才能更有效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当别人表达意见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从各种角度去理解。但是对于事情,并不能因为自己态度谦卑就不发表意见和看法,一个既谦卑又能把事情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最让人钦佩。

第二,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这里我给出操作的三个步骤。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失惹怒了别人,或者是自己把情况想歪了、把别人想坏了,别人的言语其实并没有恶意。


其次,在确认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不公平地对待我们之后,要把我们周围的同事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不要让他们卷入纠纷,通常这些人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第二种是在这个问题上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这些人自然不需要担心;第三种是对我们施暴的人,他们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最后,要搞清楚第三种人即施暴者这么做的目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先和他们沟通,达成谅解和妥协。对于那些真正想和我们作对的人,依然要和他们主动沟通,但是沟通的目的可能不完全是为了达成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对方知道我们的看法’也知道他们自己的问题。美国人在这种问题上比较主动,该说就说,中国人比较蔫儿,有时就忍着了。但是,我们的大度应该表现在指出施暴者错误后的宽容,而不是在是非问题上没有原则。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觉得它的经历对你将来有用,不妨抱着学本事的心态干两年,即使有些委屈也认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公司,也不要有过客的心态。如果你觉得它对你的进步已经没有帮助了,这种单位哪怕再有光环,也不如趁早离开。孔子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职业员工和管理者要注意的两件事

在职场中要注意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那些是针对做人而言的。当然如果想获得提升,或者想逐渐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还需要在做事情上从周围人当中脱颖而出。今天很多工作都需要由职业员工来完成,这些人在英语里被称为风,包括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有特殊技能的人,更通俗地讲就是有自己手艺的人。他们做事情的专业水平当然是区分好与坏的标准之一,不过除此之外,这些人如果想往上走,自身还需要在其他能力上比周围人有所突出。

出色的完成好工作任务,能力不错称为职员,管理者不但是工作出色的完成其他领域的知识丰富,沟通能力出色,安排时间周到有序,能包容对自己说不的员工,在自己的领域知识学习和大家分享共同进步成长,对公司还是员工个人都是极大的共享,这样的领导谁能不服从呢。

职业中的帝道、王道与霸道

虽然我用了“帝道、王道与霸道”这个题目,但不是要谈帝王术,只是用它们来说明如何突破职业天花板。关于职业天花板的问题,也是《桂谷来信》的读者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确实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难以再得到升迁和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遇到了职业天花板。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些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比如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运气,以及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不过还有一些是自身可控的因素,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可控的方面多下点功夫而已。而在后一种因素中,一个人的立意至关重要,目标设置错了,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每次我一说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很多人就讲中国没有这种教育,然后表示出一种遗憾和向往。实际上,一些人只是叶公好龙而已,因为在行动上他们拒绝关注自己领域之外的知识,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时间一长格局就太小了。如果不能广泛学习知识,只盯着自己那点专业,即使做到了10000小时的精进,能完成两次提升也就很不错了。

人必须掌握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人的眼界才可以开阔,才能更好地和别人合作,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毕竟今天早已不是一个人可以关起门来搞定所有事情的时代。至于我们在大学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比较高的立意,这是年轻学生和家长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什么样的立意是不算高。

专业知识只是让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进入方式,学习思路,其实任何一门专业都不仅仅是它那霸道的技能,而是多学科的知识及思维创新方式亦或是人生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名牌大学出来的那些有着良好人文教育背景的人,后来者居上,而且社会地位提高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突破天花板。其实,这些人在大学里追求的是类似于帝道和王道的大道(至于具体的数字对比,大家可以翻看《大学之路》)。相反,那些学习了一个好专业的人,不过是掌握了一些霸道而已。

仅为上篇,未完待续很快更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课 联·互·网:互联网的本质 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互联网,2006年正式加入阿里巴巴,一口气干了12年的互联...
    Hammer王阅读 3,802评论 3 37
  • 如何使大脑健康发育 1.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兴趣和接纳 2.运用对话的艺术。 3.阅读,阅读,阅读 4.鼓励好奇心、...
    浅梦沫熙阅读 181评论 0 0
  • 我今年同时备考中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从去年11月份开始便开始了断断续续的学习,但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对财务产生了...
    Holmew阅读 206评论 0 0
  •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于人间草木中看到本心所在,浮华世界,静在其中。诗意晴...
    梦于兮阅读 1,298评论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