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Xiv在学术界素来以“逼格高”著称,门槛虽不算论文期刊般苛刻,却依旧能挡住不少人。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某位少年班出身的老师,他的文章居然也被arXiv拒稿——要知道,那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预印本平台,却也并非人人能随意闯关。
我那时半开玩笑对他说:“等我毕业后,就算不留在学术圈,只要当个包租公,每隔两三个月往arXiv上发一篇文章,那不就意味着我既没离开科研前沿,又能轻松享受生活,简直爽歪歪嘛。”
他听完笑着摇头:“你想得太简单了。写文章这事,没有学术职业上的压力与催促,很难真正坚持下去。尤其是当你离开高校校园,少了那种被科研氛围包围的环境,你会发现自己提笔的欲望和灵感都会逐渐枯竭。”
这一番话让我当场愣住。原本我以为,灵感与激情才是驱动科研的核心,没想到“环境”与“压力”才是隐形的燃料。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学术之路并非单靠个人的浪漫理想能支撑,它更像是一种需要不断被“倒逼”的修行,一旦失去了氛围,就算再想与前沿保持呼吸同频,也会变得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