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阳光,给雨季少年
——听王瑶教授讲座
7月11日,来登封四五天了,第一次看到登封的阳光如此明媚。
今天,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王瑶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助力青春,抚慰心灵——校园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的讲座。在她的讲座中,我们见证了王瑶教授如何利用心理学技术让一个个雨季少年走出沼泽,走向春天。
一个上午的聆听,让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危机性事件?(危机性事件,常见的危机性事件,危机性事件的后果)
二,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含义,危机事件发生后常见的反应,心理危机发生的历程,个体经历危机性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过程,影响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心理危机的评估。)
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原则、基本理念、三个阶段、从危机中康复的标准。)
四,校园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校园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问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宏观策略、微观策略)
其中,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阶段——我在这里,我会陪着你。
第二阶段——我理解你,让我们一起来面对。
第三阶段——我来帮你,相信你有能力过得更好。
下午,王瑶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最沉重的话题:自杀——自杀者的特征及干预要点。
自杀者的特征:
境遇 —— 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断意识。
情感——内心冲突,绝望、 无助。
认知——对自杀的认识是狭隘、偏激的。
人际关系——想与别人交流,寻找出路。
人格——应付方式存在问题。
促成自杀的风险因素:
年龄;
家族成员自杀史;
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性症状;
个人既往自杀未遂经历及自我伤害行为;
导致羞辱、羞耻或绝望的触发事件;
人格因素(徐凯文, 2012)。
自杀的保护性因素:
没有精神疾病;
有工作;
有孩子或怀孕;
对家庭的责任感;
强烈的宗教信仰;
对生活的高满意度;
完整的现实检验;
积极的应对技巧;
积极的问题解决技巧;
积极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治疗关系(徐凯文,2012)。
自杀的评估:见下图
与预自杀者谈话的要点:
要求与他见面并承诺给他足够的时间;
告知会在私人场合与他单独交谈;
做一个倾听者,允许他自由地说;
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帮助,坚持不懈地说;
适时适当地表达共情。
自杀干预的要点:
有对生命关怀的觉悟和高度的警觉性;
对于有重大丧失的学生,适时给共情和安慰;
发现学生有自杀征兆,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宁可反应过度, 不要心存侥幸;(对生命有警觉性,一说到自杀,就要去谈话,去评估)
暗中安排学生陪伴和监护有自杀征兆的学生;
启发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不要机械地恪守保密原则,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家长的介入和支持很重要。
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必须处理的六项事情:
通知学生和教师注意安全,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
通知、召集有关方面提供救援和帮助;
保护现场,等待有关方面的援助和处理;
运送伤员,确认死亡情况;
正视现实,准备危机事件事实报告;
与学校成员、家长或家庭成员进行联系。
案例处理方法举例:
一,叫孩子(拉进距离)
二,我也有孩子,我的孩子向你这么大。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共情)
三,你愿意给我说说吗?你遇到什么事情了这么难过?
你愿意给我说说的话,我让他们都走开。
取出两瓶啤酒,我们两个男人好好谈谈,边喝边说
先建立关系,再共情。
你是有力量的,只是此时此刻你找不到了。
我们俩一起想个办法,让自己走出来,好吗?
咨询是一个过程,而干预是让立即见效的。
重要的不在你,而在你周围的人。
讲座结束之后,我走出教室,外面阳光依旧灿烂,一股新的力量已经在我内心涌动。危机,危险与机遇并存。以后,学生假如遭遇了危机,我也会尽力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危机,给予学生力量去战胜困难,给学生心灵播撒阳光,让他们走出雨季,在危机中拥抱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