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曾经痛批中国的音乐:“脚下没有土地,浮在空中。”意思是,很多的音乐没有生活的真情实感,脱离了脚下这片生活的土地。
这个批评同样也适用今天的中国电影,扎根于脚下这片生活的土地的电影太少了,很多电影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实的生活作为依托。
我曾写文批评《港囧》是一部“借着香港经典卖自己票房的鸡汤电影”,故事情节发展也非常牵强,主人公似乎是莫名其妙就踏上港囧之路的,结果一部喜剧变成了一部不伦不类的纪念片。也曾批评过《夏洛特烦恼》:只是有些搞笑的笑料,其实没有什么内涵和共鸣。可是,这样的批评,竟然遭到不少的指责,他们说,一部喜剧电影有笑果就好了,还特么追求什么内涵,你累不累。
是的,电影应当多元化,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有烧脑片,也要有减压片。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类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反映现实生活有共鸣的喜剧电影太少了。
现在,中国的喜剧电影,要么是夸张式的笑料,要么是减压式的肥皂,逗人笑一笑也没有什么不好。然而,在我看来,脱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实触动的喜剧电影,最后不过是堆砌一些笑料只能算是段子的合成体罢了。
今天,想从俄罗斯著名导演梁赞诺夫(当地时间2015年11月30日凌晨逝世,享年88岁)的电影作品,谈点感受和启发。
这里,重点来看梁赞诺夫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广受欢迎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办公室的故事》,一部是《两个人的车站》。
《办公室的故事》,讲述一对地位身份悬殊的中年男女的爱情,一位是孤高自傲不苟言笑的女局长,一位是平平庸庸窝窝囊囊的男职员。后来发现,其实这位冷血孤傲的女局长,有着受过伤的过往和细腻的女性情感;这位窝囊木讷的男职员不仅单纯善良而且还有点暖男的感觉。情节的意外发展,让原本针尖对麦芒职位悬殊的男女主人公化敌为友,在摩擦中情感融合,谱写恋曲。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有时候,两个人看似无法有交集,只是因为永远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了解彼此的脆弱和可贵之处。
《两个人的车站》,也是谈一对中年男女的爱情,男主人公是位文质彬彬的急着赶火车的钢琴师,起初,女主人公在男主人公眼中是位粗鲁无礼不可理喻甚至有些放荡的车站餐厅女服务员。后来,男主人公发现她曾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艰辛却依然善良坚强,而她也了解到男主人公因替妻子驾车撞人顶罪将要入狱,但他仍然乐观豁达,且富有情调。相同的境遇,两个一开始见面并不愉快的人,竟然感觉彼此是如此的重要。多年后某一天,当男主人公还在雪地服刑,女主人公不远千里过来探望共担命运。一次偶然的邂逅,却成了一生的坚定。
这两段爱情,都是在讲述男女主人公由争吵、敌意到理解、相爱的过程。他们的爱情看似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梁赞诺夫却通过把握人物的内心变化,让故事有着真实的合理性。电影长长的三个小时,我却一点也没感觉到长,不管你是否有着相似的际遇,在笑过之余总会在某一刻被电影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深深触动,满满的生活气息,让人久久回味。
纵观梁赞诺夫的电影,他总是在最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喜剧性的因素,总是善于用喜剧的方式挖掘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内心世界。他的喜剧电影,情节的发展往往难以置信但又合情合理,看似琐碎平庸却是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夸张,不搞怪,不另类,不过分,这正是今天大多数中国电影导演所欠缺或丢失的。
“现在俄罗斯电影的衰落,其实是整个一代人艺术素养、理想的缺失。”梁赞诺夫曾经还说过,“有些东西,你不该指望它给你带来金钱上的好处。因为它会给你带来其他的裨益,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这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样的艺术素养和理想,正是像梁赞诺夫这样的老一辈电影人的魅力所在。他们的一些电影,即使时隔久远,却常看常新,毫无距离感。我想,这也正是电影扎根脚下土地的生命力。
作者:禾木兄(资深创作人,影评人)。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