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国藩的家教传承的认识,之前是在《南渡北归》中读到,那本书里对曾氏后代出现的文化大家略有一一评述。当时读到这一部分时也感慨,历史上的那么多名门旺族,似乎也终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倒是曾氏一门让人侧目。
同学分享这本书时,一是对郦波老师的好感,二是对曾国藩家训的好奇,上下两册,读完,受教良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开篇第一章,一个笨小孩在家熬夜读书,背了一夜,趴在他家的梁上君子都会背了,他还没背下来。这个笨孩子就是后来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像我们上学时总乐于听老师夸自己聪明,有时沾沾陶醉其中。也会有那么几个猴精一样的同学,被老师提到谁谁谁聪明就是不用功,要用功肯定差不了。似乎被夸过聪明的人,长大后也如碌碌之大众。又让人想起了许三多,人生终究是一次长跑,还是慎重的夸孩子聪明吧。
曾国藩的家训没有专门的著作,都来自于他与兄弟儿女之间的往来信件。如果仔细读起来,也没有超出几千年老祖宗总结下的那些道理。道理其实都很简单,但照着作下来的人也真没几个。反思自己早起这件事,在八月后就没再坚持了。现在到了冬天每天早上更不愿起床,设了好几个闹铃有什么用,导致要听的书一直停滞。
不过写到这里,我又想起,道理不是听的,而是靠自己悟的。听来的道理终究会变成耳旁风,入不了心里。靠自己悟得的,也许听起来和人们口头讲的是一样的,但却是由内而外的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是自己的。所以曾国藩家训中的各句也都是他本人深刻反省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能照着他提到的做很一二,也是相当不简单。
昨夜刚好有同学的电话,有人拉她一起单干,犹豫不决想找人聊聊。我们一晚上说来说去,无外乎两件事,钱途和前途。今早看书时发现一段话,就贴给她:“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作一个选择就会有取舍就会有得失。特别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要选择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高。就像昨晚我们一起感叹,要是早个十年肯定不会像现在还想什么考虑考虑,肯定就直接干起来了。也是没注意从什么时候起就真的少了份冲动多了份犹豫。
作者在书里还提到一件事,就是曾国藩的自省。在他每日的日记里都是对事的反省对自己的反省。而且在《优秀的绵羊》里我也读到了关于反省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方法。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扎了心,不管自己是什么人,好像都没逃过这两个字。又惰又傲。也得反省一下。眼看身边的例子,有清华毕业的同事,因是傲,面临走人的境遇。而对于自己的傲,最近想的也比较多,好像也没什么可以傲的资本。想到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油腻的中年女人。可能也是其中的一项特点吧。
读这一类的书,读书时觉得挺有收获,放下书又会变得我行我素。有点对自己无语,其实还是惰字当头。也可能是不够迫切才变成了焦虑时赶紧干两下,过了,就心安理得。
唉。书都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