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逛书店。
在家乡读初中的时候,附近有一家芳草书社,里面有很多漫画和故事书。每次一到周末前一天的放学后,我跟闺蜜就会去这家书店。那时都是穷学生,买不起很多书,我们就一人抱着一本书,靠在书柜的旁边,一读就是一两个小时。感谢当时的书店老板,并没有赶我们走。在那里,我看完了人生的第一部少女漫画,作者是筱原千绘。
家乡的独立民营书店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卖文具为生。那时候新华书店比较普遍,但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太友善,尤其不喜欢像我们这类买不起书的小孩子。有一次,我偷偷带了纸笔,想去书店抄下我喜欢的一首歌,还未写两个字,就被工作人员赶了出去。其实这是不意外的结果,所以我也没有太伤心。
后来发现了一个读书的天堂,是学校的图书馆,初中高中没有太多时间去借书,但是一放假我会去母亲工作的学校借书,因为在那里看书借书没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蹲在狭小的过道里,我看完了春秋五霸和李白的故事,那时不会特别纠结历史的真实性,都当做故事来读。
后来读了大学,大学的图书馆依然也是我常去的地方。我钟爱小说,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心情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会为主角的悲惨遭遇或伤心或愤怒,小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生。况且小说来源于生活,渐渐地我也会去思索小说背后的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可以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情节与文字。
北京的书店应该是挺多的,但我那几年去得并不多,反而是其他几个城市的独立书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南京的先锋书店,那也是第一次接触超出我认知的书店,内部的装饰海报处处都有年轻的气息。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书店原来可以不止有书,可以有咖啡和文创,还可以看电影和办活动。
后来在深圳,也去过不少类似的书店,也有很多号称网红书店,在那里拍照打卡的人比读书买书的人多。有一些小众书店,甚至二手书店,这里都是老读书人喜欢的地方。刚来的头几年,我依然喜欢买纸质书,不过很少在书店买。我持续订了《读库》、也在当当上买喜欢的书,书籍已经装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不过后来的后来,我开始喜欢电子书,相继入手不同迭代的kindle,哪怕后来亚马逊推出了中国,我把kindle变成了一个阅读器,不断地把想要看的书籍传进去,墨水屏也不伤眼睛。电子书也可以做批注,不明白的词字也能快速联网查询,对于通读书籍,实在是太方便不过了。当然,有的人还是喜欢纸质书籍,拿在手里的那种质感,确实无可比拟。
有的时候我会带着电脑等去到书店,书店依然是可以喝咖啡和办公的地方。身坐在书的海洋里,闻到的不一定是书香,但那个场域会让我觉得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世上为什么要有书店呢?可能是因为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走入书店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书店可以是知识的仓库,是让你在人生彷徨、无所适从的时候,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的地方;书店也可以是人生的驿站,走得太急,感觉累了,可以进来端一杯咖啡,歇歇脚;书店是认知的坐标,永远指引着那些在思想的迷雾中看不清道路的人,缓缓而坚定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