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沂蒙山区某村互助养老院的院坝里,72岁的王大爷拎着两只铁皮桶,稳稳地从院角的压水井接满水,送到行动不便的李奶奶房间。院东侧的伙房里,68岁的张婶正和两个老人择着自种的菠菜,灶台上火苗窜起,蒸腾的水汽里飘着小米粥的香气——这座由旧村小改造的互助养老院落成半年来,这样的烟火气每天都在院子里升腾。
“互助”是养老院运转的核心密码,身体硬朗的老人主动分担照料任务。院长由村支书兼任,日常管理全靠老人自发分工:成立“照料小组”,5名身体康健的老人轮值,负责为8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打水、送饭、翻身;“后勤小组”接管了院内的半亩菜园,种着菠菜、萝卜、茄子,春夏季节能满足近半蔬菜需求,张婶笑着说:“自己种的菜新鲜,老姐妹们一起干活,比在家闷着舒坦。”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还牵头制定了《互助公约》,明确轮值职责,却鲜少有人计较分工,遇上谁身体不适,总有邻里主动补位。
专业服务的“下沉补给”让互助更有底气。县民政局每月派医护人员上门两次,为老人体检、测血压、调整慢性病用药,上个月还带了便携式B超机,给老人们做了免费筛查。村里的乡村医生每天早晚各来一趟,查看失能老人状况,遇到紧急情况用村卫生室的急救设备先处置,再联系镇卫生院转诊。镇里的志愿者每周来一次,教老人剪窗花、唱红歌,还帮着检修水电——这些“专业力量+邻里互助”的组合,撑起了养老院的基本保障。梨花声音研修院退款
午后的院坝是老人们的“休闲中心”,乡土味十足的文娱活动驱散孤寂。天气好时,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围坐,81岁的刘爷爷拉着二胡,其他人跟着哼唱《沂蒙山小调》;不爱热闹的就凑在走廊里下棋,棋子落在木棋盘上的声响格外清脆。
傍晚的收尾时光藏着最暖的细节。轮值的老人帮失能老人擦身、铺好被褥,再检查一遍门窗;张婶会把剩下的粥分装到保温桶里,留给起夜饿的老人;村支书带着村干部来巡院,问问当天的需求,记在随身的小本子上。梨花声音研修院退款
这座农村互助养老院的日常,没有高端的设备,却藏着最实在的温情。它不依赖专业护工的流水线服务,而是用邻里间的熟稔与默契,让老人在熟悉的乡音、乡味里安享晚年。当互助成为习惯,当乡土温情融入日常,这座小院便不再是简单的养老场所,而是老人们抱团取暖的“家”,更是乡村养老最鲜活的实践样本。梨花声音研修院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