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总结我阅读的《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人》这本书。今天看的是第二章。上一篇我说到一个“社会认同原理”,也就是从众心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人类普遍的心理,只需要告诉你希望人们做的事已经有多少人做了,而不需要跟他们讲这么做有什么后果,就可以轻松让人们去做。比如网购时商品下的月销量,某部电影的点击量。
而且也说了,从众心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的万金油,凡事都有两面性,那么人们什么时候会有意地去避免从众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有趣的广告:
三星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条讽刺死对头苹果公司的广告,广告内容是这样的:在一排等着购买苹果手机的长长的队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对周围的人说:“我派对不是为了买苹果手机的,我已经买了三星,我是在替别人派对的。”过了一会,人们看到了他是在为年轻人最不愿意与之为伍的-----中年人占位排队。
视频很简单的剧情,似乎看不出其中在宣传三星的什么卖点。但其实这里面运用了一个心理学:人们总是愿意与自己所属的或者想要进入的群体保持一致,同样他们也会有意与那些不愿意与之扯上关系的群体区别开来,避免与那些人做出一样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校长或者主任等校领导往往和学生是对立的两派,学生总会有意地做出违反校领导了行为,并以此洋洋得意。
在商业上也有类似的现象,当一个企业研制出了新的产品后,并以此获得了新客户,现有客户为了与新客户区别开来,往往就不再使用这个企业的产品了。
根据这些现象,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运用这个心理规律。比如说你不希望人们做出某些行为(比方说乱丢垃圾、吸烟、上班迟到等),只需要把这些行为与那些肮脏,没文化、粗鲁的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把这些行为跟受众不想要的身份联系起来就可以啦。
总结上一篇(套路,一个数字怎么对你鬼使神差)和这一篇讲到的两个心理现象(社会认同原理和今天讲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你要说的信息跟受众群体的身份紧紧地关联起来。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就使用了一个著名的电子邮件拉票方法:邀请注册选民俩查询有多少与他们同名的人已经投了票。其中的玄机,估计你已经心中有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