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残酷的伤疤,不仅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更在生者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张籍的这首诗以简洁而沉重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全军覆没的战役后,对生死未卜的友人的深切牵挂,字里行间浸透了血泪与无奈。
诗的开篇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击碎了平静。诗人直言,两年前友人前往月支(泛指西北边疆地区)戍守,结果在城下遭遇敌军,整个军队全军覆没。“前年” 二字,点明时间之久,却始终无法冲淡伤痛;“没全师” 三个字,简单直白,却字字千钧,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没有对战斗场面的详细描写,却用 “全军覆没” 的结果,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绝望与悲痛。自从那场战役后,唐朝与吐蕃之间音讯断绝,诗人再也无法得知友人的下落。“断消息” 意味着彻底的失联,在古代交通和通讯极其不便的情况下,这种失联往往就等同于永别。“死生长别离” 五个字,道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无论友人是生是死,都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诗人没有说自己多么思念友人,却通过这两句的叙述,将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这两句转而描写战后的荒凉场景。战场上,战败军队的营帐无人收拾,散落一地,成了废弃的残骸;只有归来的战马,还能辨认出残破的军旗。“废帐”“残旗”,这些破败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满目疮痍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战后的死寂与凄凉。而 “归马识残旗” 更是充满了悲情色彩,战马尚且能找到归途、认出军旗,可将士们却生死未卜,这种对比,更增添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最后两句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想祭奠友人,却又满心怀疑:友人是不是还活着?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他只能向着天涯的方向,失声痛哭。一边是对友人可能离世的悲痛,一边是对他或许尚存的一丝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让读者也为之揪心。“哭此时” 三个字,简单而有力,将诗人所有的牵挂、痛苦、无奈,都化作了这一刻的悲泣。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像诗人友人这样的将士,消失在茫茫的边疆;又有多少像诗人这样的人,在无尽的牵挂与痛苦中,等待着一个永远无法知晓的答案。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 —— 无论生死,那份对故人的牵挂与思念,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