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上海出现了大片的人口回流,大批各个阶层,不同教育程度的来沪打工者,分分选择离开申城。
后来中美金融战,这个在神州大地上擅长金融的城市,再次遇到了寒冬。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据说开滴滴和送外卖已经开始卡学历了。同时越来越多的婚内乱象频发,离婚率飙升,曾经的“上海居家好男人”,现在纷纷单干,孤芳自赏。上海怎么了?
上海居家好男人——当时用来形容上海本地土著做家务,照顾妻子,关注妻子感受,同时上交工资,有点类似“经济适用男”的味道。一段时间,大批单身女生都趋之若鹜,可是为什么经济一差,这些适用男不抢手了呢?
皇宫里面,家务能力,经济能力,情绪价值,体贴程度,最好的是谁?是公公。但是皇后或者公主,会愿意和公公共度一生吗?
愿意和公公共度一生的只有宫女,这在清代叫做对食。
能够让皇后或者公主倾心的,只有励精图治的皇帝——内心强大,不屈服于人,同时也有能力把国家内部的事情管理好。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存量搏杀时代,比的就是强大内心——关于这个还有一个词叫“人格魅力”,很好的诠释了拥有强大内心的人的特质。
现在的上海职场,主要有三类人:1.各个省份的高考状元或者学习优异者,这些人大部分都有很高的学历,要么在BAT上班,要么就是公司的高层。2.外地来到上海的求学或者求职者,这一类人学校没有第一类好,但是他们有一个大城市的梦,所以还想来拼一把,虽然一部分人因为生活所迫,选择离开,也有人成功留下来了,并且结婚生子。3.本地土著。
如果对标明末历史的话:第一类人像后金军:他们靠强大的实力上位,并且在没有家底的情况下,单打独斗没有敌手;第二类是大顺,大西,夔东十三家等起义军,这类人满腔热情,能力稍逊,但是意志力顽强;第三类是大明军队,养尊处优,战五渣,除了部分武装可以抵抗,比如关宁军,大部分都一触即溃。
明明本地土著大部分家底殷实,和不满饷的明军可比吗?中医有一种说法:假设一个人脾胃虚弱,贸然采取食补,是会丧命的。本地土著大体也是这样:物质丰沛,精神匮乏。
最近看到一种说法:小学淘汰的是家长不管的孩子;初中淘汰的是家长管不了的孩子;高中淘汰的是家长不敢管的孩子; 大学淘汰的是不愿意成长的孩子。
而社会,淘汰的是性格懦弱,听话没有主见的孩子。
记得找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上海本地的家长会要求子女稳定,于是给他们安排体制内的工作,或者就是老师医生——然后疫情三年,政府财政吃紧;少子化导致老师裁员;医疗反腐让医生不再安稳。当初追求稳定的人,为他们不愿意随着时代进步的怠惰,付出了代价。而那些看准时代洪流行进中露出的缺口,一头扎进去,深耕十几年的人,现在反而没有那么焦虑。真正的稳定,是直面不稳定的强大内心。
风浪越大,鱼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