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上课,男孩W在门口喊男孩Z,说一年级老师让过去。一看,觉得不对劲,肯定不是好事。他俩回教室后,我问怎么了都不吭声,准备下课再问。
紧接着校长电话过来:“W和Z是不是欺负人家一年级小朋友B了?来学是不是带鞭炮了?这很严重呀。问清楚事情发生的过程,实在不行让家长过来给人家带去看病。”通完电话,我继续讲课。下课后把男孩W和男孩Z都叫跟前,问问到底什么情况。
经了解,事件如下:
Z告诉W,一年级B说W的坏话了。
W去找B,吓唬他跑着追B,B摔倒在地,后腰蹭破皮泛红,大小约1平方厘米。
(没人带鞭炮到学,应该是B自己编的。)
我给W的妈妈打电话,她带着W和B一块去村里边药店擦点药。
我心里气不打一出来,Z一天不能干点好事,他要是不跟W传闲话,B怎么可能摔倒。一天天不能传点好话,弘扬点正能量。本来就很忙,很累,真是不省心。直接凶一顿,孩子们能记住多少呢?我心里觉得Z占很多责任,可他肯定不服气,会狡辩,毕竟他不是直接行凶者,只是幕后黑手。
最后一节上课,我在黑板写上“责任”二字,标注“10份”,又分别写上三个当事人的名字。“同学们,如果这件事情的责任一共有10份,你们觉得他们三个各自占多少?”(孩子们知道我只是拿来分析、处理事件,供大家探讨与反思。不是批评指责任何人,所以孩子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说。)
有9个同学表态,3个同学是一致的,所以一共收集到7种划分标准。果然有同学跟我想的一样,认为Z少不了责任。
每列的数据除去最大值和最小值,取平均值,Z的责任值是3.2,W是4.5,B是1.7。这三个加起来共9.4,最后的0.6加给Z,Z的最终责任值是3.8。因为他也没有听见B是否真的骂W,甚至有可能是他为了找乐子凭空捏造的。
看到最终“3.8”“4.5”“1.7”三个数字,我觉得这次用数字划分责任的新尝试取得较好效果,符合心里的预期。责任划分完自然要问同学们: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1.不好的(话)不传播,免闹大,自己也有责任。
2.观众看到后,及时提醒,减少追逐行为,免受伤。
3.君子动口不动手,要冷静。
4.眼见为实,没有听或看到别人说、做什么,不要讲。
5.及时告诉老师,合理解决问题。
6.做事前,想后果。(这六条均来自学生发言。)
小辣椒总结:
管不了别人,可以管住自己。
如果B不说脏话,他不会受伤。
如果Z不传脏话,W不会找B,B不会受伤。
如果W听完不在意,不去找B,B不会受伤。
所以每个人有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怎么做。做好自己,注意言行,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