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脑原则笔记分享

自从退休后,就经常会浮想联翩未来有天会带外孙的场景,如果真的有这一天,那我应该怎样做会更好呢。回溯我的童年时代,因为各种原因就是外婆带大的,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多永远抹不去的阴影,比如不自信的性格、懒散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都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

都说养孩子是一件比造火箭还难的事,可怕的是它不可重来。想想自己,想想女儿,如果我的父母及我都懂得先进的育儿知识,是不是我和女儿都会有一个更好的前程呢。未来我能做什么,当然是尽量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老太太了,在这基础上若女儿有要求,需要帮助看护下一代,那我必须懂一些先进的育儿知识。一想到这,学习动力就十足,每天坚持学点英语,看点书,经常听个讲座。前一阵子听了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的讲座,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儿童早期发展和迭代的讲解。教育培养孩子其实是一个需要很多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的。

以下是整理的笔记。

魏教授基于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和脑科学的规律,把这条养育规则概括为五部分。

一、智力脑:

大脑有可塑性,需要给孩子适宜的刺激。智商的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神经系统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就在于0-6岁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你是如何去塑造孩子的大脑的。因为从生理上来说,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突触的数目达到峰值,然后消减。消减的过程其实是训练大脑的过程,你给他什么样的刺激、什么样的教育,他的大脑就会塑造成什么样子。

了解到刺激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利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比如在语言上是特别明显的,如果是在6、7岁之前学了第二外语的话,可能学外语就毫不费力。而且学习乐器可以延长语言的敏感期,有数据证明,学了三年的吉他或者长号之后,阅读的词汇量上去了。

另外空间能力的培养,它与可塑性有关,因为空间能力恰恰是人的数理能力,即我们学数学物理的能力。可在大脑发育早期多玩一些空间类游戏。如数字类游戏,玩一些数学。其实孩子很早就掌握数学的概念。开始时,孩子只会熟悉或者做熟悉的物体的运算,他的认知是具像的。如果你跟他讲符号类的,比如你说3+4,首先那两个符号他就很陌生。但如果你跟他讲一个故事,比如说你今天吃了3个饼,下面有4天,你觉得要给你准备多少个饼。当孩子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其实它还是有些抽象,但把食物摆在桌子给他看,这是3个饼,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般的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够数数,当用食物摆出来以后,他就能很好的推理出来。从小如果她接触的是具像的东西,很快她就从具像能变得抽象。当她顿悟出来了,她会很高兴,从中发现相应的规则。

二、运动脑:

运动脑的核心原则是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

运动脑的发展对智力、情绪、语言和创意都有影响。这里所说不一定就是体育运动,对孩子来说是任何的动作。发展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在儿童发展早期,比如说从0-2岁,绝大多数智力表现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根据他的动作来发展他的各项能力。比如有氧运动等等。

有氧运动,是指运动强度是中度的,而不是高强度的。比如说短跑或者举重,这属于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反之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属于有氧运动。

科学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这一点上不仅是对小宝宝有用,其实一直到青少年都是有用的。哈佛曾做出了跟踪研究,发现如果有有氧运动锻炼习惯的孩子,他们在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要抓紧机会给我们的小宝宝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做有氧运动。

而且体育锻炼是给孩子最好的抗挫折的锻炼机会,经历大量的胜负,让他知道什么叫胜不骄败不馁,孩子在这种体育锻炼中成长后不怕挫折,知道失败是什么感觉,能够理解作为一个失败者心情是怎样的,他也会知道只要花时间就能提高技能。

三、语言脑:

从认知科学上讲,语言和智力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原则是浸入式学习,晚一点不如早一点。。

语言有马太效应,越早学习语言,后来的积累会比同龄人更有优势,因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形成滚雪球的效果。

比如学习外语,如果与母语一起学习的话,当你在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切换的时候,大脑激活的脑区是高度重叠在一起的,可以不做区分,很快就能切换。

浸入式学习,强调的是一个互动的环境。比如手里拿一个苹果或者英文apple,他看到的是一个物体,有颜色、有形状、有味道、有功能,它的用处是什么,她妈妈的态度是什么,是怎么抓握的,一个词背后有整套信息,这就是在浸入式的环境中学习到的。

学会识字的方法。我们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用指读的方法,絵本很简单,上面有图、下面有文字,你一页一页翻,给她讲故事,读给她听。在读时,大人的手指是在文字上划过去的,读到哪里划到哪,不需要刻意说你看一下文字,因为孩子看图片看得非常快,她一下子就明白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了,图片两秒中就处理完,剩下时间在划动文字时,她也习得了,她可以把字形、字音、字义联系起来。

最好的效果不是被动的接受输入,而是输出。比如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让孩子大概讲一讲。最初孩子给你讲的故事好像跟你讲的故事完全是两码事,孩子get的点跟你完全不一样,这是记忆系统的特点。即使她知道故事的整个情节,但是她的口头语言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可以多观察,这时你可以给她一定的线索,或者关键词,让她能回忆,并不断组织语言,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四、创意脑:

底层原则可刻意锻炼,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

什么是默认模式网络。比如你睡觉半睡半醒时,你甚至在盯着一个东西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你出神的时候,你的大脑中间有一个网络是持续激活的,它激活的强度甚至是超过了你在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就好像你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但是有一个脑区不休息,这就是所谓的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

利用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要有放松的大脑;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连接已有的知识;需要对当前问题的一直牵挂,即不是说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永远不去想了。

具体做法可以用到发散性思维游戏,发散性思维在创新的情况下面,答案不是唯一的,应该鼓励孩子用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去寻找不同的答案。

音乐不仅是有关创意的艺术的东西,它对智力的发育也非常重要。因为音乐跟节拍有关系,节拍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非常简单,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这是有利于智力发展的。

五、情绪脑: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大脑发展的规律。因为孩子发育过程中,大脑激发情绪的脑区是事先成熟的,比如说生下来就会哭闹也会笑,他会表达他的情绪。但是控制她的这部分脑区,所谓的理智脑发育得比较靠后,甚至有些成年人长大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去充分理解自己的情绪或者调动自己的情绪,何况是小孩子。

小宝宝突然哭,有可能是困了、饿了,累了,他会烦躁,我们要会解读,后去抚慰。

大宝宝可能因为游戏没有过关会闹,觉得问题比较困难而闹,碰到一些害怕的事情畏缩不愿意往前,对学习的内容害怕,我们这时候要具体分析。

第一步描述这个事情,所谓理智的思考都是用语言思考的,引导孩子用话语描述他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这时候不高兴,让孩子讲一讲,这是关键的一步。

第二步,讲完以后,要试图帮他分析一下这个情绪。分析情绪本身,抚慰孩子,找到抓手,用语言引带整个情绪走的过程。

我们要当孩子情绪的翻译师,永远帮助他用语言说,解构这个情趣本身,反思这个情绪。

当知道情绪脑发育滞后的问题,我们要给予他们充足的耐心,然后用到一些技巧。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玩具不走,事先就打好预防针,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去商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我们要去乐高店,但是我们事先说好,我们是有计划去的,你不要到时候情趣失控什么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打预防针。

对大一点的孩子,有一类情绪问题是畏难的问题,碰到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她不愿意做,她说不想练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要有认知科学,应该把难度分解开,给她做的练习应该是在她的能力范围稍微超出一点。又比如弹钢琴的话,如果左右手连弹比较困难的话,你把它拆解开,可以拆成单手先练,甚至于放慢速度,把难度降下来就不会畏难了。

整理完毕后,第一感受就是认知的重要,现在想来自己不知道在自以为是上吃了多少亏。所以时刻谨记要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