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重读旧日摘抄,几处可疑之处骤然浮现,像未归位的书籍,提醒着我与“记忆”这场漫长的相处。
首先,最令人诧异的,是面对自己熟悉笔迹的全然陌生,那些精心摘抄的字句,如今看如初见,摘抄时的心动与共鸣荡然无存。当初既然然摘抄下来,定时自己曾经喜欢的,只是在记忆层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是迫切想要记住的,越容易在记忆里销声匿迹。是记忆出现了问题,还是记忆的方法不对导致记忆失效呢?我不得而知。所谓“过目不忘”、“过目成诵”、“铭记于心”、“牢记不忘”、“烙印脑海”、“镂骨铭心”等等此类词语所要陈述的含义,是我难以理解的。好像自小我的记忆都太过一般。看着别的同学闭目朗朗上口的背诵,甚至羡慕。需要背诵文章词句,我总也无法背诵。背诵成为我求学生涯的拦路虎。当然对于学习一门外国语言更是致命。所以,我的英文水准一直停留在初中一年级水准,我的国语学习记忆深处好像一切都很模糊,竟然背诵不出任何一首完整的诗词。尤其步入中年之后,记忆更是堪忧。这不得不让我思考有关记忆相关的事情。记忆一直以来之所以很差,天赋也许只是因素之一,但更多的也许只是我没有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式方法让记忆保持有效记忆。至于原因,我想无非是:1,我没能认真对待记忆,即是让记忆不够走心并深刻,记忆过程中的具体“心神”不够集中,也即是在需要记忆的时刻,并非让那一刻的自己走在独木桥上,只抓住那个需要被记住的东西而不再有任何其他携带之物,2,我没有掌握记忆的运行法则,即反复加深记忆这条计策。如果每天都看一个字,有没有理由记不住,这与资质并无太多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记忆力差,只是粗心大意以及未能多次反复记忆所致。这样看好像也都明了不少。不是我记忆力天生很差,而是我对记忆的操作不当从而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其次,摘抄的笔尖划过处,总有漏掉的“字”或错误的“字”,原本一句完整的话变得支离破碎,却再也拼凑不起来。当然再次去寻找那句话的出处,鉴于记忆的混乱,显然已经基本不大可能,于是也只能遗憾的放弃。那我此前看到那句话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意义讲,没有记忆的阅读是完全没有阅读的必要,摘抄也一样,生活亦如此。所以,对待知识,需要有一种“工匠精神”。一字一句的准确,不仅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未来思绪的负责。一个完整的记录,是为未来的自己留下一张可以按图索骥的可靠地图。
再者,我的摘抄本总是凌乱散落,很杂乱。我要找一个固定摘抄本子,时间顺序与纸张同步,这样便于我查询记忆。物理世界的秩序,是我们内心世界秩序的投射,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内心。一个统一、有序的笔记本,就是一个微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它不仅能方便查询,更能培养一种严谨、连续的思考习惯。
最后,摘抄无需痰多,跪在精准。只选真正想要记住的内容,过多的信息堆砌归拢,只能徒增记忆的混乱。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想象过一个“无限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所有可能的书籍。而我的摘抄本,就是我个人版本的、正在不断丰富的图书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完美无缺地收藏了什么,更在于我——这位唯一的馆长与读者——在与它的每一次相遇中,所激荡出的新的思想。
我想我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私人图书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