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的故事大家肯定不陌生,大体讲的是一位刚出生的公主因为父辈的关系而被诅咒将在15岁时摸到纺锤死去,在最后一位善良仙女的祝福下改成昏睡,这位倒霉公主还真一步步按着诅咒一路走来,昏睡百年,最终由真爱勇士之吻唤醒,获得幸福的童话故事。
少不更事,读过很多遍,每次竟都有感动到,各种羡慕幻想。随着时间推移,再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小侄女在幼儿园读大班,这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待我结婚生子,阿卿正处于事物敏感期,对着各种东西充满好奇,什么都要摸摸尝尝,身边亲友教我要把所有危险东西藏起来以免危险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睡美人》,我终于明白,这个故事的bug在哪里?!
这是初为父母的bug,觉得只要把所有危险都藏起来,孩子就不会遭遇危险;只要把所有黑暗都粉饰起来,孩子就不会面对残酷的人生。“只要…就…”,按这个句式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整个故事的问题所在:国王命人把所有纺锤销毁并让所有人都不得告知公主这个东西的存在。结果大家都知道,我不再多重复。
初为父母,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危险:电、纽扣、针、开水、凳脚桌角、门、钥匙、抽屉、药等等,这些日常用品,在小孩到来后都变成了危险的代言,时刻在父母心头拉响警报,扔和藏是最常见也最方便的方法,只要处理好,孩子就会安全,家长就能高枕无忧。
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只想说一句,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总能有各种机缘巧合在无意中看到、在遗漏中捡到。没法分分秒秒跟在孩子身边的大人们,你们知道吗?孩子那强大的好奇心加上一无所知的勇敢,才是最大最危险的利器!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指责我,难道要把危险全都放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才安全?我一定是疯了,在这里胡言乱语!请静下心,听我好好聊一聊,绝不是让孩子更危险,我只是,不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睡美人,因为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有公主,没有王子,没有拯救,有的是赤裸裸的危险和让人心痛的无法挽回的伤害!
我的阿卿,即将3岁,是一个先天就不是很足的早产儿,养儿过程中,我比普通的妈妈更加地焦虑和小心翼翼。甚至有段时间,我在看到任何一件事物的时候,脑子里都会自动脑补出阿卿被伤害的情景,恐慌得夜不能眠,有点风吹草动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就怕这个小小的人儿受伤,整天神经兮兮,各种藏,各种扔,各种整理,家里人被我弄得疲惫不堪。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随着阿卿的长大,那些藏起来的扔掉的东西,都会巧合的出现,让我几欲崩溃!
某个精神恍惚的晚上,抱着阿卿入睡的我脑子里《睡美人》这个故事不断出现,忽然跳出的问题,让我顿悟,那个国王,为何不让小公主在小时候就认识纺锤,了解它的危险,哪怕被扎一次,那公主怎么会再去碰呢?因为不认识,因为好奇,所以伤害。
终于明白,是我太害怕,以爱为名,剥夺阿卿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并从来没有信任过我的孩子。主宰这些的从来就不是我,而是阿卿。因为,危险不源自其本身,而是由好奇心+对危险的认识及把握程度来决定。
那一夜恍若新生,卸下一身防御和紧张的我,踏实地睡了一个好觉。从那时起,根据阿卿的月龄以及好奇的程度,将之前定义的危险品一点点拿出来,按阿卿的理解能力,慢慢跟他解释: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危险性在哪里,示范一次,再根据他的反馈进行调整。1次,2次…无数次,他从完全不明白到开始理解再到可以简单判断。除了解释说明外,有时还需要制造点小意外或者小小的伤害(保证绝对安全情况下),那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阿卿被门挤到过,被抽屉夹过,被锅盖烫过…(我大概是个假妈妈)我给他含过洗干净的硬币,给他玩剪刀和针,给他玩拖线板,教他爬树爬桌子柜子,看他扔东西砸自己脑袋,煮饺子馄饨让他放…每个过程都让我都超级紧张,只是不停强迫自己相信他,在旁边假装镇定的看他自娱自乐,然后云淡风轻的问他好玩吗?好吃嘛?等他慢慢回复不好玩,不能吃,很危险。天知道,我有多害怕~可我必须坚持,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在他身边护他一世周全,能给的,是他对于任何一件新鲜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习惯。与其规避危险,不如让孩子先了解危险是什么,让他自动去避免危险。
我不要我的阿卿成为羽翼下的睡美人,我希望,他能成为勇敢的鹰,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让看到的宝爸宝妈们断章取义地立马把危险的东西放到孩子面前(根据月龄/敏感期/理解程度/交流顺畅度/反馈情况/危险程度进行自我判断来进行层进实践),我只是简单地想给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朋友们分享下我在带娃路上的心路历程以及些许经验方法,能有帮助那皆大欢喜,如没有,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慰藉,更希望能给大家有个警醒,抓在手里的沙子,越紧越没有。
我们养儿养女说到底,为了防老也好,为了传宗接代也罢,最终还是要放手,让他们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不能替他们活,也不能替他们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