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最真实的存在,无人能逃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吴仁宝(1928年11月17日-2013年3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曾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他被誉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华西村成为全国首富村,是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曾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要不是我读《激荡四十年》(吴晓波),要不是吴晓波无意间提到了吴仁宝,要不是我出于好奇心用微信读书的查询功能搜索了一下吴仁宝,可能我不会知道吴仁宝是“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吴仁宝这个名字在茫茫时间之流中与我毫无关系。从百度百科对吴仁宝的简介可以知道几点信息,吴已于2013年驾鹤归去,在其86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难逃尘归尘,土归土的命运。

死亡是最真实的存在,无人能逃。

皮克斯在2017年上映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有句台词“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吴仁宝在有生之年取得的成就,通过书籍,视频等媒介,让类似我之类的素昧谋面的陌生人知道,这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吧。可世界上少的是吴仁宝这样的牛人,多的是我,我的父母亲这样的平凡的人,谁会浪费笔墨,浪费存储空间来记录我们平凡人的一生呢?我们有什么值得被记录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些你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就会发生,比如亲人的离去。拿我自己来说,我第一次强烈而又懵懂地意识到死亡是如此之近是爷爷的突然离世。2011年,我还在读大学,晚上在宿舍打游戏,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让我向辅导员请假几天,明天早上坐火车回家,爷爷走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是懵的,吵闹的宿舍好像突然被按下了静音键。我在电话里只能“嗯,好的”,这样机械地应答。回过神来以后,我机械地向辅导员请假,机械地收拾东西,买车票,关了电脑,洗漱好,上床睡觉,舍友也不再吵闹。回家以后,我才知道爷爷是因为骑电瓶车摔了一跤,农村人少,没人及时发现他,就这样突然地走了。看到爷爷躺在我家对门老宅的大堂里,眼泪不自觉地就从眼眶中涌出来了。想想,2011年已是10年前,我现在写下这些文字,是记忆之海中偶然跃起的小浪花,而爷爷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是他让我用手去捏提他手背上的皮,他用左手示范着捏提起他右手手背上的皮,像一张没有弹性的牛皮纸,我也去试了试,真的能捏提起来,而爷爷捏提一下我手背,结果根本提不起来,年轻的皮囊是充实饱满的,岁月风干了爷爷的手背。这是我关于爷爷的一段记忆。我在想,谁还会时常记起爷爷,那记忆还清晰么。清明、中秋、过年的这些时节上,奶奶,爸爸和其他兄弟姐妹会带上我们孙辈去给逝去的长辈上坟,在这种流传下来的仪式感时刻,大家会偶尔聊起爷爷,聊起爷爷在金华开店,喜欢赚钱,过年时候会坐庄赌博......。除了家人,爷爷年轻时候的朋友,工友,对头......,还会记得他么,或者他们也都已经逝去了。

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最近刚读完一本小书,书名叫《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书中提出了灵魂三问:“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初瞥这三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真是吃吃空,没事想这些无聊的问题干什么呢?但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在心里默念这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将自己带入到问题中,放下你手头的工作,关闭你刷抖音,看剧,看bilibili的手机屏幕,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我觉得一股焦虑感袭来。正如本书主人公质疑的一样“高中的时候,我为了考大学而努力;上了大学,我为了找工作而努力;再之后,我来到公司上班,把时间花在努力升职上;现在,我开始质疑那些引导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人,怀疑他们只是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指导跟我重复了一遍。”

书中还提到来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广告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代替日常工作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不幸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工作,这样才能为一切买单。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非发自内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我们就会产生越多不满,因为我们留给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更少了。”

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大量营销信息中,如果不谨慎点儿,我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样产品或服务上。最后,我们会陷入一种财务困境,必须不断去做事情去挣钱,尽管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当时我反观自己的现状,我最近种草apple watch 7,但我的健康,幸福生活不是来自一块智能手表,而是苹果的广告让我产生了这种想法,真是可怕。

怎么样改变呢?我觉得书中的建议值得一试,花15分钟,让自己安静地独处,逼着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圆满的,理由是什么,我想怎样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为什么我想那样度过每一天,将思绪引导到这个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上来。最关键的是,你要去做,光改变观念不行,光知道目标不行,要行动,从最小的改变开始,早起10分钟,早睡半小时,每天试着背5个单词。不管怎么样的行动,从你认为最小可启动的改变开始,行动可以驱散不确定性。

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人生这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不用担心答错不及格,人生的作者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可以创作自己的人生。最后,有一个参考答案,供参考:

如果你已经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要是你还没有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应该行动起来,改变现状,从最小可启动的改变开始,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