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七八年前,甚至更早,人们在互联网上热烈地讨论一个让人惊奇的大发现:
“怎么现在社会的戾气越来越重了?”
那时候,网络上偶尔出现一段街头争吵的视频,评论区还会写满“太吓人了”“怎么大家都这么容易暴怒?”的感叹,感慨路怒族的咆哮、键盘侠的互喷、陌生人之间冷漠的摩擦。
可现在,再看到这些视频,大家似乎早已见怪不怪,甚至连“生气”都懒得生了。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的风向也悄然变了,从最初的“怎么能这样”变成了“我也会这样”。
戾气这东西,已经从“异常”变成了“日常”。
多少年后的今天,戾气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在经济下行、职场焦虑、生活压力的叠加下,悄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紧绷的神经,习惯了对身边人和事的严苛,甚至忘了如何松弛下来,轻松地生活。
01戾气从何而来?
十年前,戾气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副产品。
社交媒体的兴起放大了情绪的传播,匿名评论让人们肆意宣泄不满。
那时的我们,惊讶于地铁上为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痛心于网络上因观点不同而人身攻击。
可如今,戾气早已不局限于虚拟世界,它渗透进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同事间为小事争执,邻里间为停车位冷战,朋友圈里为一句玩笑翻脸——这些场景屡见不鲜,仿佛每个人都在高压锅里,稍有触碰就炸开。
经济下行压力无疑是重要推手。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房价与生活成本高企,让许多人感到喘不过气。
焦虑像一根无形的弦,时刻紧绷着我们的神经。
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更努力、更高效,却也在无形中变得更敏感、更苛刻。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他人更加挑剔。
一个不小心出错的同事、一辆挡路的车、一次服务不到位,都可能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我们忘了宽容,忘了理解,甚至忘了给自己和他人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02我们越来越变麻木了
我们不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而是渐渐地,不想再提了。
不想提,是因为说了也没用;
说了没用,是因为每个人都累了;
而累的人,不太有耐心去温柔对待世界。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如今的人,好像动不动就会“炸”。
一个不小心的眼神就能引发冲突,一句语气不对的话就能让人情绪失控,地铁里一个抢座的视频都能引来上万条恶毒评论。
人和人之间的情绪,越来越像一根绷得紧紧的琴弦,动不动就崩断。
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习惯了这样的状态。
开始习惯路边突然爆发的争吵;
习惯社交平台上的互骂和拉黑;
习惯用恶语去反击恶意,用冷漠去抵挡冷漠。
当戾气成为日常,我们就忘了温柔原本是什么样子。
03 习惯戾气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以前的“路怒症”,我们还能调侃几句,现在却变成了普遍现象。
你上路开车,后面喇叭狂按,你不让道,对方就敢堵你、下车开骂;
你点的外卖迟到了十分钟,你不是催,而是直接开喷:“你干嘛的?不想干就别干!”
你排队排久了,前面慢一点,你就满心焦躁、满口怨气;
你刷到一个和你观点不同的视频,你立马破口大骂,哪怕对方只是个普通人。
我们总以为这些是“发泄”,是“合理反应”,但其实不过是日复一日压抑后的一次次小型爆炸。
你发现没有,现在的人说话越来越冲了、表情越来越冷了、共情越来越少了。
就连简单的日常交流,都容易引发误解、争执,甚至冷战。
一切都在提醒你:这个社会的神经已经过于紧绷。
我们被高压的现实困住,被复杂的关系压住,被层层的焦虑和恐惧推着往前走。
我们太怕被落下、太怕犯错、太怕一松懈就万劫不复,所以,宁可硬着头皮、绷着面孔,也不敢放松哪怕一秒。
可长此以往,我们就不再会“好好说话”了。
04 最可怕的是我们不觉得戾气重有什么问题了
戾气这东西,就像是空气里的尘埃,你看不见它的时候,它就在你的呼吸里。
而你真正开始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在大吵大闹时,而是在你觉得“骂两句很正常”“怼人很解气”“不发火是软弱”的那一刻。
你以为你是在反击,但其实你在消耗;
你以为你在维护自己,其实你在丢掉柔软;
你以为你没事,其实你早就不快乐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不轻松。
经济压力、职场内卷、情感焦虑、代际矛盾……谁不是一边苦撑,一边硬扛?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在混乱中,留一点温柔给自己,留一点耐心给他人。
否则,戾气会慢慢吞噬你对生活的感知,让你以为,愤怒是力量,冷漠是安全,攻击才是生存之道。
可那不是力量,那是防御;
不是安全,是疲惫;
不是生存,是消耗。
05 写在最后
这种紧绷的状态不仅让我们疲惫,也让社会失去了温度。
我们忙于应对生存的压力,却忘了生活的本质——它不该只是竞争和对抗,而是分享、连接和喜悦。
我们忘了,轻松一点的生活,其实是我们能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这个世界不需要你时刻温柔,但它至少不该让你忘了温柔的模样。
哪怕只是一次耐心的等待,一个平静的反应,一句缓和的表达,都是在和这个时代的戾气对抗。
你不需要每天都笑着生活,
但至少,在你还能选择的时候,
别让戾气成为你和世界之间唯一的语言。
愿你对这个世界宽容以待,更愿你收获世界回报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