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读书体系中,《易经》、《管子》、《道德经》,是被放在一个阁子里面的。我始终是用这三个经典哲学体系的文章,进行交错阅读、相互理解,如果有人读过我之前的某篇文章,会记得我用《易经》的损卦,来解释《道德经》“损之又损”的含义。
今天提起的这篇《道德经》的章节,是因为下午一个小伙伴转载了某位同学写的《道德经》读书笔记。
说实话,我一直不敢认为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运用,到了可以写成体系的文章来分享的水平。我一直认为,自己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识海洋面前,只不过是见一点点泡沫。
今天聊的是,《道德经》的道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当今比较通用的解读方法是: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我记得,对这一节反复推敲的时候,大概在两年多前,是我目前学习《道德经》过程中,推敲得最深入的一个章节。
要不是今天的那位小兄弟勾引了我,我还暂时不会写出来,因为我感觉,还有可以深入的地方。可能现在写出来的内容,还有不足、不满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当今比较通用的解读方法。他说道“知道美好的是美好的,所以丑陋的就存在了,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所以恶就存在了。所以有和无相对应而依存……”这里面有多个因为所以,但是!这几个因为所以,十分牵强!甚至是无法理解。如果用这样的解释搪塞老子,也太不负责任了。
那么我后来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恶”字,古人用这个字表达“不是你想的那样”,“不喜欢”。这一段如何理解呢?如果你看过《管子》,肯定能记得这个巨作的开头,就说了“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这里讲了一个非常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圣王不可轻易表露自己的“好恶”,一旦有“好恶”,必然导致“天下求之、天下匿之”。我曾经反复讲过《道德经》是有操作意义的,那么这句开头的话,就是点名老子的一个观点:“做事情,不要被个人好恶左右,不要被各种好恶左右!”历史上,好钱的被骗、好色的肾亏……,各种例子多了去了。就到今天骗子之所以能得逞,就是个人欲望被骗子掌控。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首先说一说这个“善”字,很多人解读“古文”,上来就是组词,善,善良也?错!整个《道德经》中,有许多用到“善”字的章节,比如“上善若水”、“善为士”、“善行、善言、善计”等等,这些“善”多指行为。这个《道德经》第一个出现的“善”,就是整篇经文中所有“善”的总领,含义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思路;那“斯不善”,正式表达了老子的一个观点:“不要认为,你所学到的那个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你曾经在别的地方能用的方法,变换了环境,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了!”
3、这个时候,第二句的“故有无相生……”一系列的排比句就好理解了,故的解释肯定不是所以,是什么呢?用现在的口语话的解释就是“你看看是不是”,或者“难道不是么”,故在这里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难道不是么?有、无,往往是互相转化的,长短只是形状对比的结果,高处、低处只不过是相互的角度不同,发音的、听音的也是相互配合的,前面、后面也是一体的”这么多现象,就是想告诉你,不要认为世界是单一角度的、世界是不变的。尤其这个音声相和的解释,真有点难度,音,是指发声的主体,声是指能够理解声音,并且做出回应,就像两个人在交谈,既要说、也要听,听完了说,说完了听,这两个说、听的交互就叫“和”。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第三节,就点明了,做事,别先想着成果,如果你光想着“好处”而去做事,是做不成的。而且一心贪念“好处、利益”一定是失败的。
那么这个章节,以这样的解读,就浑然一体了。
天下人都认为某个东西是美好的,而去追求这种美好,结果往往不是不从人意的。都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最便捷的,而生搬硬套,往往得不到便捷。难道你没有看到:有、无,往往是互相转化的,长短只是形状对比的结果,高处、低处只不过是相互的角度不同,发音的、听音的也是相互配合的,前面过去了、后面紧跟着就来了。所以,做事不要一心想着“好处”,而是要按照做事的规律去做事,用“不是用说到做不到的方法”去让万物执行,万物就会积极配合,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来的结果,要惠及大众,要注重生产,不要光想着“储蓄”(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在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不同版本中,存有差异,我解读起来颇为费劲,还要等其他机会再认知。
Wollaston
2015年6月24日
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