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时间过的太快,焦虑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时代变化,于是在新年伊始,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个月至少读5本书。
然而,结果大概都猜得到。第一个月,我的Flag就倒了,一个月磕磕绊绊读了两本书,读完也不知道书里到底说了什么。
“我买了很多我喜欢的书,可是我没有时间读……”
“因为工作需要,我要读很多书,可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
“觉得自己很无知,看见身边的大神每个月读几十本书,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好好读书,可是,书还没拿起来,已经困了……”
这些都是读书困难户的逃避读书的借口。
美国共和党政治战略家卡尔•罗夫在《华尔街日报》上写过一个小故事。
在2005年新年的夜晚,布什总统问卡尔:“你的新年决心是什么?”
卡尔说:“作为一名抛弃了阅读习惯的读者,我2006年的目标是每周读一本书。”
三天以后,在办公室相遇,总统问卡尔:“我读到第三本了。你读到哪里了?”
布什总统将卡尔的新年愿望看成一场比赛。那么结果如何呢?
在那一年年底,布什总统读了95本书,卡尔读了110本书,显然总统输了。总统坚持说自己输了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他太忙了。
一年总共48个星期,阅读95本书,相当于每周两本书。
很多人都在感慨阅读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感觉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可是你再忙,会比国家总统还忙吗?
总结所有读书少、读书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你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阅读观念。
英国文学家培根再《论学文》中说到:“有些书只须浅尝,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好书需要咀嚼,慢慢消化。”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转变教科式读书的方法,读书要懂得取舍,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我们慢慢研究并且记忆。我们阅读不必太仔细,更不必100%的去掌握作者的思想。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困难户,自从毕业以后,阅读量几乎为零。2019年一月立的阅读flag倒了以后,读了许多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终于找到自己读书慢的原因了。
我发现读书慢的人有一个通病: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对自己期望太高,总是想着记住所有自己看过的书,无形当中增加阅读压力,让自己畏惧阅读。
认清阅读的本质是我们爱上读书的开始。无论何时,都别忘了,读书时一种快乐。阅读的初衷,不是为了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在阅读之后,对个人产生影响,从而带来改变。
作者在《快速阅读术》这本书里介绍了两种阅读术:流水式阅读和呼吸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让书籍的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这是信息大爆炸时期最合理的阅读方式。
流水式阅读重在养成阅读习惯,形成“多读规律”,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告诉读者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01 将读书融入生活
我们每天都不会忘记吃饭、刷牙、睡觉,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健身和写日记,有的人也能做到每天坚持。
为什么读书就不能每天坚持?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很正式、很特别的事情。做到每天坚持读书,关键式转变观念,将读书变成一个饭前饭后,睡前醒后的生活习惯,融入你的生活。
02 自律+规律,每天同意时间阅读
人的大脑和肌肉都可以通过训练产生“习惯性错觉”,每天固定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刻意的坚持和练习,将阅读模式化。
利用碎片时间,开启阅读新模式,我个人喜欢清晨早起后一小时,和午睡前的半小时,平时坐车或者等人的空闲也会阅读一些公众号文章。
03 选择合适的书籍
养成阅读的习惯,选书合适的书籍很重要。太难的书、太专业的书都不适合阅读新手。
书中提到了9:1阅读原则,将每一次读书都以主题阅读的模式开展,选择9本难度适中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一本专业类实用性书籍。阅读过程中两种类型的书籍交叉阅读,避免阅读时产生的枯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在规定时间阅读完一定数量的书,也会给自己继续阅读的信心。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04 每天完成当天的阅读计划
集中阅读一本书不要超过三天,除非是很难的书籍,需要大量时间研究和理解。读书就像吃饭,每天吃一样的菜也会觉得厌烦。
尽量做到每天阅读一本书,今天的书今天读完。这也是流水式阅读的基础要求。
呼吸式阅读。
呼吸式阅读的基本元素是输入和输出。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有进有出,人才能生存,读书也一样,不但要读还要写,用输出倒逼输入,这样才能确实有效的提高阅读质量。
作者建议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加固对书的印象和理解。
呼吸式阅读的主要步骤:一行采集。
一行采集摘录法仅仅摘录最有吸引力的片段,对于书本的精华,从记忆转变为记录,记录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再看书的过程中思考,并将思考的感悟用评论的方式写下来,尽量采用手抄笔记的形式。在摘抄和评论的时候给大脑一个思考的缓冲时间。
采集过的内容,也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将自己的阅读计划以12本书为一个周期,形成主题阅读的模式,并分析总结。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最后确定自己今后主要阅读的领域。这些就是呼吸式阅读法的初衷。
明天我们继续进行书的第二部分:流水式阅读的规则以及选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