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一直担心,我这种自己顺手习惯的零星细碎风格,有一天你会不会就腻味了?
你应该有所发现,我偶尔问你,“今天的我们仨,你还喜欢吗?”,问得比“你爱我吗”这句话还要含蓄、羞赧和忐忑。
人对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天生不自信?
斯蒂芬·金,迄今著有20多部长篇小说和200多部短片小说,都是全球畅销书(看清楚了是全球),有超过百部影视作品取材自他的小说,简单罗列几个:《肖申克的救赎》、《末日逼近》、《吸血鬼复仇记》、《拯救肯尼迪》,因此被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还获得世界奇幻文学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
连他,都曾几十年里“为自己写的东西感到羞愧”。
娜塔莉·戈德堡,出版作品14部,结合禅修和书写开办“真正的秘密”写作营,教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写作,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她在写作人必读的《写出我心》里讲道:“写作时,不要说‘我将写作一首诗‘或‘我要着手去写伟大的美国小说了’,这种心态会使你当场呆掉。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多萝西娅·布兰德,在1934年出版过一本书,风行美国文学界80余年,可谓是长盛不衰的经典。那本书对喜欢写东西的人们来说一定不陌生,被各种写作课、写作文章提及,正是《成为作家》。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到,写作第一个困难就是写作本身的困难——要不要写作,而这个困难的根源之一是自卑。
原来,大师们也和我们这些平凡的但想写作的人一样,蹲踞式等候在百米跨栏的起跑线上。很多人停在了栏前面,而大师们勇敢地跨过不自信的第一栏,继续努力跨越第二栏、第三栏……第十栏,直到冲线。
回到你的部分回答。
“现在每天读你的文字,已经成为我品味幸福的一种仪式。”
“早上出门一边走一边看,我走路很少会看手机的,你的文章就爱不释手了。”
“精神早餐来了。”
“你的文字,美。”
摘录朋友的部分留言。
“看得我眼眶湿润,暖暖!”——姵颖(码字园首位监督官)
"好暖心,狗粮满满的,好甜蜜的感觉,另人羡慕的生活。”——蓝莓(女儿第一任舞蹈老师)
“天气有点凉,但看到园园细腻的文字,心里总是温暖起来。生活中又这么多小事值得记录下来,周一其实也没那么糟吧!”——野梨(每日书第9届班主任)
“我们仨日更,我也每日看,要形成习惯了。文笔好,感情细腻,能玩转这些文字,读起来很舒服,又能知悉你们的动态,爱读。”——TT(女儿的大姨)
“园园的文字有一种温暖的质感。语言是灵动平实的,又能将每个温馨的画面用文字准确截取并指戳人心,‘情有所动方可执于弊端’,也只有真心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细腻熨帖的文字……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这种朴素又细腻的生活记录,会让我燃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治愈。”——陈燕(每日书第9届字友)
最后回到我自身。
曾标榜自己跟文字打交道二十多年,做到坚持每天写作500多天,你一定能听出这里面的某种傲气。只是,对标写作课提及的写作阶段,发现自己属于最低的自嗨第一阶段时,一下子陷进泥沼,那个自卑跳出来,挥着皮鞭使劲地抽在身上。
痛!皮开肉绽的痛!
有些朋友知道我今年开了个码字园,第9届刚结束。不少朋友闻讯加入,多少抱有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将来出书等诸如此类的想法。
说真的,愧对大家的热情,同时更加珍惜大家的信任。想想看,我没有出过书,也不怎么发表文章,实际上是连过1000阅读量的文章都少之又少,我凭什么能在写作上引领你们?
那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
我希望大家相信自己有写的能力。写作不是作家的特权,它更像呼吸,从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每个人具备。写得是否流利通畅,那是刻意练习和专业培训的问题;写得是否打动人心,那是观点提炼和情感表达的问题;写得是否精准不误,那是敏感度和专业素养的问题……你要知道,你只负责写,并且为写做更多努力就好,比如读万卷书,比如行万里路,比如阅人无数,比如学名家名师。
我希望大家体会到写作的诸多好处。写作的好处超过10种(如果细分,只会更多),这些好处却只对写的人开放,这就要求你必须开始写作。你不能永远当个旁观者,站在门口远远看着,得有人使一下手段把你引到其中,才有机会身同感受。哪怕你只拿到一种很素的好处,也好过你眼睁睁看着别人大快朵颐来得踏实。
我希望大家拥有热爱这个世界的心。我在写《我们仨》之后,焦点和感觉的触角不由地发生了转变,开始注意身边的事情,开始聆听周遭的声音。写作,是一个自我打开的过程。先跟自己和解,再跟别人和解,最后跟世界和解,你会炼出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机会拥有整个世界。
静心处生智慧,心安处悟人生。
好了,你也不用担心,我一直知道这是生活,不是教科书,更不是展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