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

图摄:林远夏

图摄:林远夏

文创:林远夏

  时至如今,我开始有点遗忘掉我的家乡了。

  它坐落在南边的角落,是一座偏僻的小村。就在我很小的时候,大人口中一直都有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的小村坐落山的尾部,夹杂着本地的方言,渐渐的演变成了“生尾”。类似的口口相传一直困扰着我整个学生时代,特别是在我小升初的时段,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有尾巴。在半夜紧锁房门,一手打着手电筒,一手拿着镜子,反复地翻查着自己的身体,生怕哪一天真的会长出尾巴,类似猴子一样。

  随着年龄增长,我离这座小村越来越远了。初中我离开小村到镇上,高中离开小镇到县上,大学更是到了大城市。养育着我的小村仍然坐落在山的尾部,可再也没有人记得我们是“生尾”人了。

在政府的脱贫政策下,一大片一大片的农田被厚厚的水泥封盖着,就算偶尔有小草中夹缝中探出头来,也会被一次又一次的药物去除。确实,草怎么也没有人顽强,村里的农民也不再下田里种地了,被顶替的是大家都推着各家的小推车,在被政府统筹新建起来的文化大道上摆起了地摊。每逢节假日,这里迎接着一批一批的城里人,他们心里充满好奇与期待,想要接触更多的农家景物--绿油油的农田、鸡飞狗跳的场面、从每家每户升起的炊烟。可是他们却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如今脚踏着的就是当年的农田,鸡与狗都被端上了他们的饭桌,村里没有家庭烧柴火了。

  或许城里人也有得到的。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村里的一代人,他们脸上仍有一如既往的淳朴与厚实,一大批游客的到来,他们的眼神愈发变得恐惧,在这代人的思想上,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还能够接受现今的大开放,在思想文化与金钱利益的权衡下。

  几次我都借着假期与城里人一同进入这座好像属于我的小村。文化大道上一片霓虹闪烁,人们呦呵着叫卖着,各式各样的,与小村里一片寂静与漆黑形成落差,入夜后的大道,只残留着满街边的食物残留与痕迹,把想要重新发芽的小草再次掩盖。

  没有逗留太久我又出发到拼搏的大都市,被冷落的夜晚常常来得没有预兆,人们仿佛更喜欢确切的时间,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划过,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生活一直都过得很平淡,没有波澜。在没有星星的城市显得格外的孤独与空虚,我知道明天的艳阳会再次升起,但却无法预测到我会与谁相遇,七月也就快要过去了,但我仍然怀念着五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