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到,人们便急切地想体验“立了秋,凉飕飕”的感觉。然而“立秋”节气都快过完了,那“凉飕飕”的感觉却迟迟未到,甚至比之前更加闷热。
于是,一到傍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便纷纷走出家门,涌向大街、公园、广场、河边,去寻找一丝清凉,驱散酷暑溽热带来的烦躁。震耳欲聋的音乐似乎也在宣泄着愤怒的情绪:“火辣辣的天空,火辣辣辣的云,火辣辣的大地,火辣辣辣的风……”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到了三伏天无非两种选择,在家吹空调或者走出去。吹空调会导致身体不适,所以只要身体许可,人们大多选择走出去。虽然到处都是喧嚣的人群,但和闷在家里相比,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童年的记忆里,夏天的夜晚是这样一幅画面:星空,萤火,远方迷离的山影,淙淙流淌的小河,湿润凉爽的风,还有阵阵蝉鸣,一片蛙声。
当然,最难忘的情景,还是父亲那闪着火光的旱烟袋,脚边冒着白色烟雾、有着特别清香味的蚊草绳。
蚊草绳有胳膊粗,近2米长,大集上一块钱买6根。夏日纳凉时,点上一根蚊草绳就不受蚊虫叮咬。
儿时乡村的夏夜,是多彩的。萤火虫在树林边草丛中飘飘闪闪,像一个个小流星奇幻迷离。小伙伴们会摘一朵南瓜花,把萤火虫捉来放进南瓜花里,等装下五六只甚至更多萤火虫的时候,就把南瓜花开口处扎起来。里面的萤火虫闪着光亮,绿莹莹的,很像一盏灯,非常漂亮。
那时候没听过“囊萤夜读”的故事,不知道萤火虫曾经还是读书人的灯。等上学了,家里有煤油灯,后来还有了电灯,比萤火虫亮多了,可学习并不怎么勤奋。
疯够了,玩累了,小伙伴们便坐在大人身边,听我父亲讲故事。父亲在他们那一辈人当中算是有点文化的,据说当年曾给村里的识字班、扫盲班上过课。父亲喜欢看书,除了中医药方面的书,《三侠剑》、《济公传》、《岳飞传》这一类的小说都看过很多遍,尤其是那本《三国演义》,可以说倒背如流了。
天越是闷热,出来纳凉听故事的人就越多。人多了,父亲就和大家一起到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去。打麦场地势高,又平坦又宽敞,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父亲讲故事,总是把其中蕴含的道理讲出来,教育年轻人和小孩子要与人为善,要孝敬老人,要用心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很敬佩父亲,搁在今天也应当是传播正能量,因材施教、以文化人的典型了吧。
离开老家多年,乡村夏夜的情景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与农村夏夜的温润、恬适相比,如今城市的夏夜就显得热烈,奔放,火辣,多彩。不过,如今的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区建设的推进,人们在文化、休闲、娱乐、居家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四季轮回,昼夜交替。每一天都有精彩故事发生。希望这篇短文能给夏日的您带来些许凉意,些许舒爽。
挥汗写作,有点辛苦,看完请点个“在看”、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图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