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的由来

【文旨】“倭寇之乱”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太深,但又很难通过“自我革命”改变这种局面!

【正文】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

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

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於市舶。

遂罢之。

市舶既罢,日本海贾往来自如,海上奸豪与之交通,法禁无所施,转为寇贼。

《倭寇图》

嘉靖二十六年,倭寇百艘久泊宁、台,数千人登岸焚劫。

浙江巡抚朱纨访知舶主皆贵官大姓,市番货皆以虚直,转鬻牟利,而直不时给,以是构乱。乃严海禁,毁馀皇,奏请镌谕戒大姓,不报。

嘉靖二十八年,纨又言:“长澳诸大侠林恭等勾引夷舟作乱,而巨奸关通射利,因为向导,躏我海滨,宜正典刑。”

部覆不允。而通番大猾,纨辄以便宜诛之。御史陈九德劾纨措置乖方,专杀启衅。帝逮纨听勘。

纨既黜,奸徒益无所惮,外交内讧,酿成祸患。汪直、徐海、陈东、麻叶等起,而海上无宁日矣。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大掠福建、浙、直,都御史胡宗宪遣其客蒋洲、陈可愿使倭宣谕。还报,倭志欲通贡市。兵部议不可,乃止。

注:本篇摘选自《明史》•《志》第五十七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