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二月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生产队分了下来,土地分到农民手里。人民开始过上当家作主,自个种地自个收获,不在忍饥挨饿的生活。
那时我已经七岁,外弱内刚、爱恨分明、刀子嘴豆腐心,已经上一年级,经历了最艰苦的岁月,懂得父母的不易,特别听话。
家里虽然很难吃上白馒头,但起码能填饱肚子。父亲开始白天下地干自家农活,夜晚加班帮乡亲们做木工活。那时帮乡亲们做木工活,算是落个人情,赚不到钱。如果碰上有的盖房,或者嫁娶时间紧迫,就得停下自家农活前去帮忙,帮完后,人家为了答谢,就会蒸点白馒头,炸点小油条,然后用篮子提着前来答谢。为此,家里经常收到白馒头和小油条,我们也不再可怜了。
街上已有换破烂的人,他们拉个人力架子车,车上放些玉米糕(玉米放到机器里,经过加热,挤出来的细长条。)和日常用品,做针线活用的针、线,还有梳子、发卡、铅笔、作业本等,到村里挨家挨户转着换破烂,人们把不会用的旧铁锅、旧书、烂塑料桶、塑料盆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
一天,一个换破烂的,正好赶上家里吃午饭。父亲便给他端了一碗面吃。从那以后,只要他来村里换破烂,每次都要赶到家里蹭午饭。
一次,午饭还没做好,他便把换破烂的人力车,停在我们家大门前,逍遥自在地坐在门前石头上,跷起二郎腿歇息。父亲不在家,母亲便让二姐给他端了一碗面吃。
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从不算计得失,不求回报,能帮忙时则帮忙。
那年代,常有山西逃荒人,讨到河南来。他们肩上背个袋子,手里拿个碗,挨家挨户讨要粮食。这家一碗,那家一碗,一天下来,最少讨个二三十斤。然后拿到集市上变卖换钱。
深冬的一个傍晚,寒风刺骨,一位年近七旬,满头白发,走路蹒跚的老汉,讨要到家里,父亲给他挖了一碗玉米,倒到他的袋子里。母亲看他老人家冻得直哆嗦,赶紧给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和一个馒头。
老汉边吃边环顾四周,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母亲:“你们家…有没有…多余的屋子?我能不能…在这里借住一晚?”
:“有,就是孩子他爹做木工活那屋,就是不太干净,你要住的话,我给你拿双被褥。”
老汉连连点头说谢:“出门在外,能遇上你们这些好心人,给行个方便住,已经是万幸了,非常感谢。”
:“不用见外,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能帮人时,就帮人。”母亲接着回答。
谁知到了第二天黄昏,老汉又来借住。母亲照常接待,还关心地说:“天这么冷,你身上穿的那么单,人老了,缺少活力不耐冻,如果你方便的话,明天去集市上买点布回来,我添点新棉花给你做条棉裤,穿上护着腿暖和少受点罪。”老汉连忙说谢。
第三天下午,老汉早早回来,把买好的布交给了母亲。母亲连夜加班,千针万线,终于把新棉裤做好。
第四天父亲早早起床,把新棉裤送给老汉床前让他穿。老汉激动的拉着父亲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们一家人,对我这个没用的老头这么好。如有机会,我一定好好报答你们。”
父亲安慰他:“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天太冷了,赶紧穿上吧!”
老汉擦干眼泪说:“等我回家走时再穿,现在如果穿得太好,就讨要不来粮食。”
正是父母的善良,和热情的招待,老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左邻右舍纷纷议论,他那么大年龄了,家又离这儿那么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死到你家怎么办?到时你们有嘴难辨,岂不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吗?
母亲听后,再三考虑不无道理。晚上等老汉回来,便微笑着说:“快该过年了,钱要多少是够,慢慢讨要着回去吧。免得家里人挂念。”
第二天一大早,老汉穿上母亲亲手熬夜,给他缝的新棉裤,收拾好行李,恋恋不舍地含泪告别父母。
1981年腊月的一个下午,进入三九天,天寒地冻,狂风呼啸,人们大多躲在家里,围着火堆取暖。大姐一个单位的同事来到家里,让帮忙寻找,他患有精神病的老婆,和两岁多的儿子。
他在厂里上班,中午下班回屋后,突然发现老婆儿子不见了。可把他吓坏了,立即向厂里请假,顺着回老家的方向一路追赶,见人就问,凡路过的村庄,就进村打听,却没有一点线索。急的他焦躁不安、心痛万分。
父亲便放下手中的木工活,和母亲与他一同寻找打听。雁过有声,人过有名,难道她们母子俩,不是走的这条路线吗?可回他们老家,也只有这一条路啊?然而令人失望,丝毫没有消息。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大姐的同事只好告别父母,顺着回家的路继续寻找。
晚上七点多钟,一家人正在吃饭,村里一位妇女,慌慌张张跑来报信说:“大凤她娘,我家老头子放羊回来说,见邻村水塘边有位像不正常的妇女,带个两三岁的小孩,在水塘边转悠,你快去看看是不是?现在也不知道还在不在那里。”
父亲听后,急忙放下碗,出去叫来他的学徒评章、哥哥,三个人拉着人力架子车前去。母亲急中生智,慌乱中跑到屋里 ,拿了件大棉袄紧追而去。九点多钟,大家费尽周折,终于用人力车把他们母子平安拉了回来。
只见小男孩,穿着母亲拿的大棉袄,脸色发青、直打哆嗦、可怜巴巴地偎依在她妈妈怀里。让精神病妇女下车,她死活也不下车。无奈,母亲只好从她怀里,夺过小男孩抱到自己怀里。父亲、哥哥、评章,三个人强行把她从车上抬到屋里。母亲让二姐赶紧做面条给她们吃了好取暖些。
面做好后,二姐端来一小碗喂男孩。男孩在母亲怀里,大口大口地吃。精神病妇女三下五除二,两分钟可把一大碗面吃得净光,二姐急忙又给她盛了一碗。可见母子二人是饥饿交迫、寒冷刺骨,何况又从县城翻山越岭、迎着逛风、步行二十多公里呢?父亲忙完,急忙跑到村大队部,给县城大姐的单位打电话,并说明情况,让大姐的同事放心别在四处寻找。
夜里休息,又怕她带着儿子再次逃跑,就让她母子两人睡着一个小房间的床上。我和母亲,则在屋里仅剩的一席之地,铺上厚厚一层稻草,在上面铺上褥子和被子,两人睡在地上安全把守,以免意外发生。谁知我和母亲地上一睡,就是五六个夜晚。
五六天后,当他四处奔波、彻夜未眠、寻找无果、无限焦虑地返到单位时,单位领导告诉他:“你的老婆孩子完好无悠地住在大凤老家,赶快去接她们吧。”
大丈夫轻易不落泪,可此时此刻他无法控制,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这是激动的泪,知道亲人安然无恙惊喜的泪。
他不顾劳累立即出发,手提着一大块猪肉,来到我们家感谢。当儿子看到他那一刻,哇的一声哭着跑到他怀里,他紧紧的抱着儿子,生怕再次丢失,眼泪从笑脸中流出,哪一刻,他百感交集,看着丢而复得的亲人,不知说什么是好。
母亲留他们一家吃了个团圆饭,饭后,他带着老婆孩子,满怀喜悦地离开。
父亲一个字不识,他五六岁时奶奶已经离开人世,生活相当困难,靠我的三个姑奶,日常救济才得已度过,所以知道人在难处的不易。他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慈悲为怀,维持一个人多一条路,你从他面前过时,道路畅通无阻,得罪一个人就是一堵墙,当你经过时,此路不通,无法越过。
母亲虽说没上过一天学,但她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一颗无私奉献他人善良的心。虽说不会用语言教导我们,但她用自己的行动,时终影响着我们,拥有善良之心,时刻感恩,给予帮助。
人品好坏,不在学问高低,在于心境纯洁高尚。父母的忠厚正直、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精神,时刻影响着我,使我在幼小懵懂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为以后的坎坷人生,打下了坚定能屈能伸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