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歇尔-渥克 古根海姆学者获奖者
得到解读:张凯
主要内容:
最早听说灰犀牛还是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上,主要是讲一些风险。这个灰犀牛的概念应该就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渥克提出来的。这本书是一本帮助我们提升风险意识的书。这次解读的内容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说什么是灰犀牛和灰犀牛的5个阶段;第二个部分讲了应对灰犀牛的方法。
首先,什么灰犀牛。作者给出了解释,灰犀牛是指那些大概率、造成的破坏也很大的风险事件。就好比你站在草原上,有一头犀牛怒气冲冲的朝你冲了过来,这个时候要做到最重要的事就是躲避这头犀牛,否则你就有可能被犀牛撞伤活着丧命。按道理,我们碰到类似的灰犀牛,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躲避保命。实际上很多情况我们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犀牛撞过来。这本书里作者把人们对灰犀牛的反应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否认事实。人们会找各种理由来否定警示者发出的信号。当我们听到了坏消息,第一反应是排斥。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否认危机的存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对于未来的事件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否认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原始保护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危机时不至于立马崩溃,为我们接受现实争取一段时间。
第二个阶段,得过且过。当危险变得越来越急迫的时候,我们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见,希望危机能够自己消失。作者提到说我们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有可能是文化思维在作祟,就比如很多电影里面,危机最后终究会被化解。再比如中国有句俗语叫“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阶段:诊断延误。这个阶段的决策者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但是无法对危机进行优先抉择,通常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对策、反复斟酌、自我质疑。这种操作方式往往让我们的决策产生了很大机会成本 。
第四个阶段:恐慌。由于我们对危机抉择产生延误,危机会跟我们近在咫尺,这时我们就会陷入恐慌。这时候我们的压力会很大,大脑会进入高速的运转状态,记忆力会随之增加,但这时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这种状态下,有可能我们能够做出好的决定,但同时也有可能做出坏的决定。
第五个阶段:补救。如果在第四个阶段没有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决定,到了这个阶段,能做的也是微乎其微。基本上属于补救的一些措施,真正起到的效果太小了。
当我们面对灰犀牛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了一些方法。
第一,要承认危机的存在,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快地发现影响我们认知的因素。
第二,要准确定义灰犀牛事件.
第三,不要静立不动,如果可能的话制定计划并坚定的予以执行。
第四,不要浪费机会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盯着远方越早发现危机越好。
总的来讲就是要学会及时的发现灰犀牛,并尽快的做出反应,这样损失才会变得非常小。躲避灰犀牛的方法是我们要越过恐慌期,把否认情绪转化成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的行动,尽快进入行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