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荒原有一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毛毛虫,每年秋冬,它蜷缩卧地,任凭风雪裹埋,春夏时节冰雪消融,它又死而复生,拼命进食,如此寒来暑往十二年,它才能积蓄到足够能量吐丝结茧、化蛹成蝶,一旦化蝶,则生命只余几月。看结果,彩蝶翩翩也只是昙花一现,看过程,成长进化其路漫漫,与一个人的现世修行何其相似,学习是进食,困难是寒冬,如果不终身积攒能量、经历磨难,可能到我们离开时,还与来时一样,是一只肉乎乎的毛毛虫。
近来,拜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采铜的《精进》,脑子里时常蹦出,“哎哟,这个想法好”“我靠,我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书本合上,大脑很快就空白了,只剩些隐隐约约的余音再回荡,对此我既懊恼又无奈。关于如何学习、怎样读书、怎么做笔记,我看过很多貌似很靠谱的方法,但都没有跨出行动的第一步。年前我发愿,每读一本书,必写一篇读书体会,临到行动方知,想明白难,写明白难上加难,特别自己语感差、思路慢,连带读书的乐趣也少了不少,今天只好逼着自己再发一个小愿,认真把《精进》的读书笔记完成,顺带好好梳理近来所得。
关于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早晨闹钟响了,但我想再多睡几分钟,结果起来晚了,来不及吃早餐,只好饥肠辘辘去上班,坐在办公桌前我就琢磨,多睡几分钟是我的选择,没有吃上早饭是我的选择成本,如果起早点,可以在微微晨光中跑步,可以翻翻久不动弹的纸质书,还可以好好清洁一下自己的房间,这也是我选择睡懒觉的成本。踌躇了一阵,我还是把闹钟往前调了一个小时,虽然不能保证立马见效。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思考,我们就如动物一样被本能驱使,会始终困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儿,我不会知道什么是选择成本、沉没成本,也不知道它们会与我有什么联系。
不知从哪里学到的木桶理论、T型能力理论,一直奉为玉圭金臬,还得意洋洋用之教育他人。近来却发现,自己只是鹦鹉学舌、一知半解,社会科学里的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时机不同、场合不同,同一理论可能就不管用了。当今社会高度分工,大多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一个单位需要的是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完全胜任,而不是所有能力平平,勉强够格,所以,木桶理论适用于谈团队,却不适用于个人。一个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力量来立足,不需要搞关系,不需要跑江湖,就能够取得他人的尊重。
对大多数人而言,短板太短也不可行,尤其是人格品性上的缺陷无法原谅。做事的长板特别长,为人的短板不太短,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李笑来提出一种多维竞争理论,认为最好的能力结构也不是T型,而是∏型。一个人也是一个团队,如果你在一个维度足够突出以后,就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多维能力,不能总在一个维度上死磕。单个维度上比长度,两个维度上比面积,三个维度上比体积。一次跨界学习就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竞争力就会以几何级数级别提升,而不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对比,我深以为然,艺多不压身,而且好处大大的,但是前提是得有一技立足傍身。我想,如果再讲,如何培养能力、提升自己,我会更有底气,因为我见识到了,想明白了,也正在一步步践行,这就是学习与思考带来的变化。
我们要学习要成长,一个巨人可以轻而易举搬起大石头,一个平常人只能搬动小石头,如果他不成长为巨人,他能够搬动的石头,始终就那么大,即使一时幸运,借势借力推动了原来推不动的石头,最终,不是脱手而出,就是压倒自己。如今,时代在变化,有人推动着发生,有人看着发生有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不学习,我们就会沦落为第三类人。
关于学习什么的问题
高中时便有读书兴趣,大学痴迷周国平,工作后开始大范围阅读,一年,多则五六十本,少则二三十本,三天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然而,书读不少,人却无多少长进,甚至滋生出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毛病。读书其实是有层次的,我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我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我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所以,阅读的出发点需要从偏重感觉体会,逐渐升级到偏重理性思考,再进化到可以用于指导行动,可以说,阅读层次直接影响思考的深度。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如果你看了一段文字,内心连连赞叹,却生活照旧不起涟漪,它就只是一个信息而已。只要你从中,你从阅读中受到了启发,更新了思想观念,改进了思考方式,学到了做事方法,这个才是知识。然而,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学习与思考的出发点就是用来锻炼本领、提升层次、改变人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和桥。
世间之事万万千,学习要饥渴,也要知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重点学习什么,主要看我们需要什么,其他的远观即可。我对当下学习的理解。
一个是,要多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多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多思考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尽全力打造自己的能力长板。条条大道通罗马,当你的能力水平达到相当高度时,你能从工作实践中衍生出理论,甚至哲学,进而影响到你的人生全局,这个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的突破口。
再一个是,要多学习套路,多解析概念。概念是知识节点和基础,每个概念背后都有大量信息,我们要学着如何将其解码出来,信息之中又潜藏规律和套路,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这样的学习才有深度,有深度就有力度。学透一个概念,终身获益无穷。
比如,奖惩的运用,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奖惩的概念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科学原理又是什么?怎么奖惩最有效,一般有哪几个步骤步骤,又有哪些注意事项,这就是奖惩的套路。只要摸清楚奖惩这个脉络,不管教育管理、自我成长、养儿育女,用起来一通百通。
关于怎么学习的问题
偶然间看到一段话,读书就如同树木生长,虽然读什么很快就会忘记,但是读过的书会慢慢沉淀为大树的年轮,是我们悄然成长的见证。对于我这种读得快忘得快的人来说,这种观点简直如同天籁之音,一直用以宽慰自己,然而近来却发现,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有这种结果,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用这种状态来对待。阅读、学习皆有方法技巧套路,通则事半功倍,不通则事倍功半。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个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答案,用问题牵引学习,用学习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虚无缥缈的,而应当是与我们当前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疑问困惑。没有问题,我们常常是零散的随性的去涉猎学习资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得到的只是一盘分散的沙粒,阅读往往也没有目的性。而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连续不断的构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也可以很好地聚焦人的精力。只要学得深透,甚至可以借此建构我们个人的知识体系。前期,我研究如何用真理说服人的问题,为了搞清楚逻辑和真理之间的关系,专门买了一本《逻辑新引》,翻了又翻,现在想想有些不可思议。
再一个是,立即马上开始行动,在做中学。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收录完全的信息,实际上,我们也不需要一直准备下去,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只有你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得以切实的锻炼,事业才会更加开阔。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学习思考,这是最有生命力,也最有效益的。我的理解,这个做,除了工作业务之外,最好的行动,一个是教,一个是写,只有能吃得进去,还能吐得出来,才算是自己的。因为,可以调动应用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