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中自然少不了人性流露。在这里选取一些小角度浅谈。
Ⅰ 饱尝败绩的胜者,带着怯懦的英雄
大多数人在看过戏剧后都会认为哈姆莱特不愧被称作英雄。不过,这种英雄和许多英雄主义作品中的那些对真善美无比追求,对正义战胜邪恶深信不疑,而又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英雄截然不同。可以说,哈姆莱特是饱尝败绩的胜者,带着怯懦的英雄。这样的人物更贴近于人的本性。
首先,说他是胜者,因为作为整部戏剧的核心——王子复仇,哈姆莱特达到了这一目的。不过在这胜利的背后,母亲在博弈中丧命,心爱的奥菲利亚发疯、自杀,恋人的父亲被自己亲手捅死,还有国家的沦陷等等悲剧,这些败绩都可以看做是为复仇而铺路。
人往往如此,为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一种追求,而且不得不选择牺牲一些同样珍贵的东西,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无辜的旁人被卷入、遭受痛苦。这在人追求胜利的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在冠军的背后是多少也付出了艰辛的竞争者的无功而返,在烈士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伤痛……
因此,哈姆莱特这样的胜者更显得真实。
同时,哈姆莱特不是无所畏惧的,从他大约十一次的独白中,不难发现,他起初对眼前的一切无望,心志消沉;后来,变得激情而疯狂,在命运中挣扎,在希望前徘徊;再后来他被挪威王子的精神所打动,明白“真正的伟大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草之微,也要慷慨力争”英雄才算站起来了,不过之后他又一次次近乎绝望,又一次次爬起。
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他无所畏惧,而在于他能与心中的怯懦死撑到底。
因此,哈姆莱特这样的英雄更显得真实。
Ⅱ 为爱而疯狂
“疯” 是很多人对整部戏剧最直观的印象。我认为用“为爱而疯狂”来概括很合适。
戏剧中,哈姆莱特最突出的爱有四种:对父王的爱,对母亲的爱,对奥菲利亚的爱,对国家的爱。可是人的爱与现实似乎总是矛盾的,各种爱之间也常常矛盾,由这些矛盾引发了人的情感的扭曲,以及爱与恨的交融——由此带来了疯狂。
哈姆莱特深爱奥菲利亚“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可是在复仇的路上他又不得不放弃爱情,甚至不惜用狠毒的语言刺伤奥菲利亚。
再者,哈姆莱特对母亲明明是爱,可为了让她醒悟他想尽办法,在戏场里一次又一次讽刺她。最精妙的莫过于当他怒斥母亲的时候,父王的魂灵出现了,这可以看做是哈姆莱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对母亲的心疼与爱从未因过激的言语而改变。
因为哈姆莱特对父王的爱,其他的爱都被拉扯得变形。
现实中,许多人不也是这样,为爱疯狂,为爱扭曲?有些人为了满足金钱的爱,不惜牺牲心爱的家人、朋友;有些人因为对某物的爱,宁愿将其毁灭,也不愿别人得到。
人性的善因爱而生,恶也因爱而生。
Ⅲ 疯癫背后的理性
理智(reason)这一词在全剧中出现了大约七次,剧中的哈姆莱特多次提及自己“装疯”。
其实,很多时候哈姆莱特内心跟明镜一样清楚,不过仍选择了外表的疯癫。这不经让我思考,为什么要用疯癫来掩饰?我想这和那些借酒消愁,酒后发酒疯的人有相似之处,用感性来麻痹理性,用混乱来搅和清晰。人都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往往太过炽烈,只能用一种近乎自欺的方式逃避。
Ⅳ 比人更高的
粗略统计,戏剧中灵魂(soul)一词出现了28次,天堂(heaven)一词出现23次,天性(nature)出现10次。可以说,莎翁带读者从更高的地方看人。用《人类简史》一书中的观点,这便是人的神性,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人是独特而神圣的。
在这一观点上,如果遭遇困境,人应当自省、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如同向上帝祷告一般,剧中的独白也可以这样理解。
同时,人具有了神性就不仅是肉体。肉体是暂时的,从哈姆莱特在看到掘坟时所说的就能体现,肉体终将腐烂与泥土一同被人拿去砌墙,但灵魂似乎是不灭的,他仍记得郁利克的风趣,亚历山大的高贵。
47班 何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