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维需要一个检察官,读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学会提问》

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假设现在还是疫情期间,你提醒对方少出门以免感染,可对方却说,反正我们还是要去买菜,要感染也会一样感染。你顿时无语,还像对方说的也有道理。

场景二:朋友一天突然和你说,快买ABC股票吧,我经理昨天刚买了。这听上去很正确,于是你马上去买了。

像上面的场景,我还可以列出很多,这些听上去没毛病的言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默认或者承认。如果上面这些场景和你是曾相识,那你的思想和我一样需要一个检察官,在进入大脑之前检查一下这些信息是发正确,然后在输入大脑。

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是思考的检察官,他不产生新的思维,他主要是帮我们审视我们是否要接受外来的思维。《学会提问》是讲述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从头到尾讲述了审视的完整过程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审视一段思维,首先要知道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它解决的方案是什么,这就是找到论题和结论。

然后,再来看推导过程主要就是看作者所阐述的理由是否能支撑推导出这个结论。这看似就是一个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但如果我们真的不仔细审视其中的思考过程,我们非常容易被系统一的快思考所欺骗,从而相信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这些容易犯的错误,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这些:语言的歧义、价值观的假设、常见的谬误、证据的效力、是否可替代的原因、和数据的欺骗性。我收获最大的部分是本书阐述的常见谬误。

  • 常见谬误一,滑坡谬误: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经常能看到这种情节,奸臣为了翻到忠臣,就会像皇帝游说,你看他做了这么多事,如果再让他做下去的话,他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们就无法控制了。这个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他将来可能要做的事情和他已经做的事情一样吗?他现在已经做成的种种事情不意味着将来他也能把其它事情做成。

  • 常见谬误二,完美情结: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今天读些书也没有用,不如就不读睡觉了。看上去也很有道理,但是要做一件事情难道一定指望它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它能缓和一下问题不可以吗?

  • 常见谬误三,可疑权威:经理说买房子要看租金回报率是否高,高了才买。王经理是你的业务经理,但不代表他在什么事情上都是权威。

  • 常见谬误四,付诸情感:这个人是无赖,你和他做一定会失败的。没有任何的信息量,只是用我们的感情来迫使我们启用系统一的快思考。

  • 常见谬误五,虚假两难:如果有人和你说参加课程学习会降低自学的能力,那这可能是给我们制造了一种不存在的二选一。其实参加课程学习和自学完全可以一起进行。
    如果不知道这些谬误的定义,如果稍微想想也会觉得哪里有不对,但就是说不清,可能会带着些许疑虑还是相信了作者的观点。在学习了这些谬误后,我们对于错误的观点就更加有了抵抗能力。

最后,本书还讲了怎么能够得出更好的结论。

总之,通过学习本书的理论化的学习了批判性思维后,我现在对于任何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来批判一番,然后再去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我想这可能也达到了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目的了吧。

最后,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思维能力,但绝对不是仅需要掌握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只能帮助我们去筛选,只能做到我们去认知世界中的一环,而扩大我们的认知还需要,比如成长性思维来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