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儿时常常和爷爷去听唱大戏,多半是不听的,只觉得是凑个热闹罢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醉打金枝》《劈山救母》《卷席筒》等等曲目里的故事虽很小就耳熟能详,实不知戏曲演员的表演中的妙处所在。老爸也爱听戏,每每给他下载完,看他听得美滋滋的也是无法理解,尤其是老人家最爱听的是豫剧。

        并不大听戏,感觉豫剧偏硬,像极了孔夫子三删前的诗经,少些浪漫温情。剧种之中较为喜欢南方的昆曲和黄梅戏,温婉柔糯。

      戏剧的印象只剩下小学时候听《对花》。“一对对到天根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花木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将军的飒爽英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高中时课本中有《牡丹亭》只是个印象,只知道汤显祖先生是个和莎翁一个量级的人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的珍视程度绝对影响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使这种影响是非显性的。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延绵至今,有赖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代代相传。品茶在我们这里是“茶艺”传入日本即为“茶道”,道艺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王先生的讲座中可以感受得到他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对戏曲艺术文化没落的痛心。最让我钦佩的是他身上那种鲁迅先生笔下的“勇士”精神,孔夫子所倡导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还有满满的弘扬戏曲文化的使命感。

        美育在现行课程体系中名存实亡,是缺失的,惘论生僻冷门没有前途的戏曲。所谓的升学考试应试下的艺术辅导学习,究竟算不算得美育,该当另作考量。但见多少孩子考完级之后终生不再摸钢琴,真正的美育不该如此。艺术是对惨淡人生的一种温柔的慰藉。

        王老师的课,生动风趣,小学生听来亦不费力。想起台湾吴如皓老师的话: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当时觉得这实在太难了,高技术含量,而王老师做到了,想来他的学生实在是一群幸福的人们。

        做为一个河南人,实在汗颜于自己对豫剧的“嫌弃”。

        听一听,和老爸再多一个共同话题也是好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几天,家里时常传出昆曲《牡丹亭》中的这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惟妙惟肖,很像是梨园子弟在练唱。其实啊,...
    海蓝26阅读 472评论 0 2
  • 和同事聊天,如果家里有弟弟的话,大家就又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父母,姐姐和弟弟的故事。在这个多数家庭重男轻女的国度,...
    20串土豆片阅读 421评论 1 1
  • 前言: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保温杯泡枸杞”事件,又让中年危机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但好像我们一讲到中年危机,马上就会联想...
    十分心理阅读 1,004评论 0 3
  • 人间过客 且留浮萍踪迹 红尘俗子 难抵世间浇漓 如果你悟不透纷挠的世俗眼光 就在思想里种植一株菩提吧 它无须开花 ...
    梦双眸阅读 369评论 2 6
  • 想必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快要考试了,图书馆里总是人满为患。为了能够有位子可以很好的学习,不得不早起去...
    花落无声懿阅读 33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