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的《军师联盟》最近开播,好评差评都有,先不管演员水平如何,但是这部剧在剧情设计和人物主角上已经做了一定的创新,不是采用传统的全拍三国,展现整个三国时代,而是只把焦点放在司马懿的身上,只通过司马懿的人生,来演绎这段时期的历史风云。
这个观点创新独特,在以前的三国题材电视剧中是没有过的。
三国是个大IP,但是由于历史和演义的框架所在,想创新确实很难,像高希希版的《三国》,虽然有所改变,但已经在人物角色的表达上,做的非常传神,到位了,尤其是曹操和刘备两个角色。
不过从关于三国的文学创作来看,针对于三国这个题材,创作者都在努力的寻找新的角度去解读,从其他方面来思考这个时代的波谲云诡,热血豪情。
其中有一条主线,挺能反映出对于三国文化及人物创新的变化。
曹操—司马懿—刘协
这是对于三国文化创作的人物主题变迁,比如读客曾经出版过一些关于三国的书籍《卑鄙的圣人-曹操》,《司马懿吃三国》,马亲王曾经写过的《三国机密》等。
一般读三国刚开始都是喜欢刘备,恨曹操,后来逐渐会喜欢曹操,再后来又会喜欢刘备。包括古人恨曹尊刘,听评书对于二者胜败的的表现,都有过很传神的描写。
最主要的是尊刘恨曹,当然还有对诸葛亮的无限惋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创新,最先翻案的是曹操,演义毕竟是演义,罗贯中的笔法太厉害,还是得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真实的曹操,所以易中天老师的《说三国》系列火一塌糊涂。
对于曹操的真实解读,客观评价,加上开脑洞的创作,让曹操成为对原来只固定于《三国演义》的人们的第一个创新。
曹操和汉室的矛盾关系,是这个创新的关键点,从而演化出对于献帝刘协,对于汉室诸臣等许多创作点。
关于汉室世族大臣与曹操的关系,也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简单的陈述了一下:
跟我在文中表达的意思一样,《军师联盟》第四集中,曹操也说出了启用荀彧背后的真相,其实就是看中了他背后的颍川世族,士族。
而相对应的,后来成为曹魏“曹操”的司马懿,几乎也是有一样的矛盾关系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懿在跟曹家三代做对决,不过司马懿的主要对手是曹操,不知《军师联盟》后面会如何演绎。
而且司马懿的河内司马氏也属于当时的世家之一,影响虽然比不上当时的汝南袁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毕竟也有一定实力和影响。
是忠曹还是辅汉,这是个问题。
最后的篡魏夺权,是直接为了权力,司马家一姓之私,还是为了汉室报仇雪恨,这也是个问题。
当然从历史角度看,肯定是会了一姓之私,《司马懿吃三国》就选用这种角度,司马家一开始就是阴谋家,从司马懿出山,到辅政都是阴谋的一部分。
但是从文学创作上看,后面的为了汉室复仇而篡魏,就显得更为新颖,更吸引关注,《军师联盟》虽然提到了司马防是汉室忠臣,可从汉献帝刘协的表现来看,后面应该是扯不上为了汉室报仇上来了,应该是被逼夺权的套路。
司马懿与曹氏,司马家与汉室,是这样两个矛盾关系。
上面这两位都是枭雄,人杰式的人物,谋略,决断,隐忍,手段,洋洋精通,而且取得的功业都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
而马亲王的《三国机密》中描述了另外三国中的一种可能,主要人物就是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直都说他是个傀儡,可是他自小经历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经历曹操,曹丕,做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即使禅位后又活了十四年,最终寿终正寝,连当时的魏明帝曹睿都亲自去哭祭。
所以对于汉献帝刘协的讨论就跟蜀后主刘禅的讨论一样,是傻人有傻福,还是身怀谋略,韬光养晦?
《三国机密》中就开脑洞采用了后者,甚至想出了刘协有双胞胎兄弟,借此与司马家扯上关系,汉献帝“刘协”凭借自身勇略,周旋列强之间,与汉室忠臣携手复辟汉室,而司马懿跟“刘协”的兄弟之情,决定了司马懿在看到“刘协”即使拼劲全力,也已经无能为力后,做出了决定为其复仇,最后篡魏的决定。
“刘协”跟曹丕也在这个过程中也共同经历生死,产生了兄弟之情,这就能解释后来献帝禅位后曹魏对于他的抚慰待遇,而不是像其他朝代直接杀掉废帝。
这样的脑洞,真是神龙之笔,在不超越历史的大框架下,发挥想象力,打开脑洞,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毕竟再怎么写刘协英勇神武,也不能写刘协最后复辟汉室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天下还是曹魏的。
在厚厚的历史典籍中开脑洞,自然也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
只是这本书里,更多角度是从汉献帝"刘协"出发,描绘刘协的胆略和果决,比如曹操,刘备,自然就成为了配角人物。
这本书也在拍同名电视剧,这里的矛盾关系还是汉室与曹氏,司马懿与曹氏这本书里没有怎么表现,更多是着墨在刘协身上,《军师联盟》后,可能下一个三国剧的主角儿会是汉献帝刘协。
不知道后面从汉献帝刘协角度出发的创作会不会多,穿越的三国网文从这个角度来写的倒是不少。
一个按曹操的角度,一个按司马懿的角度,一个按刘协的角度。
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对于三国的解读,也更加需要想象力和历史功底。
记得有句话说““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嘛。
市场上也有很多写刘备的书籍,后面不知道会不会从刘备的角度写出新鲜的作品。
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描写三国时期特务机构斗争以及对于三国大局的影响。
一提起特务机构特别出名的自然是明朝锦衣卫,但是三国时期也有,也就是《军师联盟》里提到的校事。
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写到:
“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魏,吴既然有,蜀汉自然也不会少。
而描写古代特务斗争的好作品也不少,比如明朝锦衣卫虽然名声不好,而在危巍的《明风万里:虽远必诛》里,就写出了明代的锦衣卫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与日本忍者的间谍们的生死较量。
而《画江湖之不良人》这样的影视作品,提到的不良人,确实存在,也只是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远没有那么重要。
在描写三国的间谍斗争中,有马亲王的《风起陇西》,这里是写的魏,蜀在陇西战线上的间谍较量,虽然里面很多都是亲王自己造的官职,写作的初衷也只是基于三国人物的戏说,即使不一定真实,但是很有意思。
“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这样的阴谋论信条,确实是很适合写这样的推理,悬疑,脑洞小说。
此外还有何慕的《三国谍影》系列,选取火烧赤壁、定军山之战、荆州失守、火烧连营等《三国演义》中的最著名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情报暗战,不过再看了定军山之战后,表示很失望,达不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还不知道其他几本怎么样。
但是这样的三国系列,以此为背景的特务谍报暗战创作,也是一条创作路线。
此外还有非常出名的三国漫画系列,后面有时间也会专写一篇,在我国浩瀚历史中辗转腾挪,进行创作,确实是个技术活,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底蕴,更需要发挥无比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也是有道理的。
文化产业这几年也是风口,而且漫画,影视,游戏那么多的衍生品,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我国历史文化IP那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水浒,西游这几个,多是游戏开发的最爱。
所以能够做好一个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这也难怪为什么国外的影视都喜欢拍未来,而国内的影视却喜欢从过去的历史选材。